诠释雅俗共赏的艺术:全景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全景画的界定与发展概况

 

      《中国美术》:今天很高兴能和鲁美的几位老师一起聊聊全景画。早在清光绪年间,外交家薛福成游巴黎油画院,观全景画《普法交战图》的感受是“几自疑身外即战场,而忘其在一室中者。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画也、皆幻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说到全景画,可能一般的读者朋友还不太熟悉。

 

      李福来:简单讲,全景画是一种360度环绕在大型建筑中展出的巨幅绘画,多以油画形式表现,以不同时空和众多情节场景组成画面,并陈列与主题有关的地面塑型在画面之前,在剧院式灯光音响、效果下与画面重叠交错,作为一种辅助表现手段使观众获取身临其境的真实而特殊的感受的一门艺术。

 

      李武:全景画最初是一种商业行为,它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而出现,由画家进行创作,商家进行经营,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全景画在19世纪中后期最为盛行,在欧洲的荷兰、德国、比利时等国有许多全景画馆,特别是在美国的许多城市都建立了全景画馆。据美国洛杉矶全景画机构主任莎拉女士调查并在保加利亚世界全景画会议发表的论文称,19世纪后半叶,仅在洛杉矶、纽约等城市就有十几个全景画馆。在当时,观看者很多,纯属娱乐性的欣赏行为,作品内容多以风景和历史事件为主。到20世纪20年代,这些全景画馆相继破产,画馆改为他用;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除了具有纪念性的全景画尚得到保留外,其余的具有娱乐性的全景画均已不复存在。中国全景画之所以能够兴起,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二是观众需求,三是中国值得纪念的事件太多了。也许有一天,中国的全景画会像美国一样失去观众,但全景画艺术本身的价值是永恒的,目前中国全景画的发展状况良好。

 

      《中国美术》:美术史上第一幅全景画由爱尔兰画家巴凯尔在1787至1788年完成;19世纪后期,全景画在法国、德国、俄国、波兰、匈牙利等国先后发展起来,像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等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那么我国的全景画是否均为表现战争题材的?之前中国有无全景画?

 

      宋惠民:目前我国全景画里大部分表现的是战争题材,但是每一幅作品都各有独特的面貌。比如《赤壁之战》全景画,是古代题材的,有水战,有陆战,有月光,有火光。场面上很容易进行艺术发挥,画起来很好看。这幅画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金奖,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晏阳:我们这些年创作的全景画除了《大河之南》之外,应该说,绝大多数都是战争题材。其实除战争以外还有很多适合全景画表现的内容。上一届国际全景画年会,有外国朋友问,你们为什么喜欢画战争?我无语。作为画家,我很期待随着国家文化建设的不断进步,画家们有机会接触更为多样的艺术表现题材,其中包括文化的、历史的、自然景观的、民俗的等等不同的题材。

 

      《中国美术》:目前全景画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如何?是否都必须采用写实的形式?

 

      宋惠民:全景画的未来会随着时代发展,多元化是时代的必须,将来可能会结合地方的民俗特征进行创作,只要是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所需要的,都是我们所愿意关注的。美国就有全部用光线效果做出的全景画;像匈牙利的全景画也具特色,很风格化,民族文化的特点非常明显。全景画不一定都是写实的。

 

      李武:目前除了中国陆续有新的全景画作,其他国家均处在对全景画的经营、保护和维修时期,他们把全景画视为艺术遗产,而我们正处在发展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想中国观众也需要更多形式的全景画,这些事是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的。目前中国观众还是爱看写实的画,什么时候多数观众爱看其他形式的画,我们会满足他们的,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二、国内全景画创作的缘起

 

      《中国美术》:看来全景画是一种有着独特魅力的绘画方式。自1986年起到现在,全景画已成为鲁迅美术学院知名的代表性画种之一,请给我们的读者谈谈创作第一幅全景画的缘起吧。

 

      宋惠民:我们集体创作的《辽沈战役——攻破锦州》是中国第一幅全景画,这幅画开启了中国全景画创作的历史。全景画从此被引进鲁迅美术学院,成为鲁迅美术学院的一个标志,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并认可。

 

      全景画的内容需要根据需求方(甲方)的主题进行创作。当时辽沈战役纪念馆要重新装馆、改建,他们曾在朝鲜看到过《大田战役》全景画,觉得效果不错,所以提出要创作一幅全景画,于是他们找到了鲁迅美术学院。那是1986年的事情,我当时是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主任;党委书记刘平之领着我去接受这个任务,这在当时是作为不可推辞的政治任务来接受的。实际上当时的创作难度是很大的,我们连什么叫做全景画都不知道,没有图像,也没有资料,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中国美术》:给创作组出了一道难题。

 

      宋惠民:后来领导决定派人到朝鲜去研究一下全景画。但是回来画草图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视平线在哪儿?因为当时朝鲜涉及到技术保密,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技术,还是没法进行创作。困难被踢给了早年在东北担任过我党重要职务的伍修权,他在前苏联做过大使;朝鲜的全景画也是在前苏联学习的,于是领导决定派人到前苏联去访问了解情况;鲁美派出了许荣初、军博派出了毛文彪,一同去的还有些政治干部。到前苏联以后,他们看到了真正的全景画——《布累金诺战役》全景画,大家都非常激动。

 

      我们在前苏联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鲁波定律。德国人鲁波研究出一套创作全景画的定律被称之为鲁波定律。直到如今,在全景画领域,这个定律都无法突破,违背定律会给后面的绘画带来很大的麻烦。创作《辽沈战役——攻破锦州》的时候,展览的设计师把中间的看台提高了1.5米;工程基本结束时,我们去看了,觉得视点不对,站在看台上看画感觉像看井里面的画。解决的唯一办法只能拆掉现有的看台重新搭。当时建筑设计部的主要负责人也是督导,认为这个工程可以拿鲁班奖,如果中间有反复,鲁班奖就得不到。但事关重大,看台高度不对,违背了设计原则就不是全景画了。最后还是伍修权说,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做全景画,我们还是要地地道道的全景画。最后看台还是被拆到鲁波定律规定的高度,所以说鲁波定律是不能违背的,一违背就会出问题。

 

      晏阳:鲁波定律是经过实践总结出的全景画技术部分的基本规律,全景画的技术数据、指标,必须在这个定律的基本框架内斟酌和确定。

 

      宋惠民:对,在前苏联考察的许荣初和毛文彪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他们研究学习鲁波定律,在展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地去看、去记录、去测量。前苏联的那位女馆长把全景画的核心数据毫无保留地交给了我们,包括创作图纸,中间看台边缘和画面之间的距离有多大(一般为13米),视平线的高度(基本上是5.6米)也就是人站在看台上的高度。因为前苏联的帮助以及我们派去的画家的努力,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鲁迅美术学院创作的全景画,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即使前苏联告诉我们这些技术问题,但是具体细节都需要从零开始,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国的第一幅全景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美术》:也是因为这幅画的成功才有了后面的那一批全景画?

 

      李福来:是的。鲁迅美术学院的全景画创作就是从《辽沈战役——攻破锦州》开始的,别的地方没有这样的创作题材和创作经验。也正是由于我们进行的两次考察(第一次到朝鲜,第二次到前苏联)和取经,初步了解了全景画是什么,有哪些技术上的关键问题需要攻克,并且梳理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宋惠民:第一幅全景画由于是政府行为,所以也得到了老革命家伍修权和沈阳军区的全力支持。当时我们就提出创作组应该对辽沈战役整个战场的总体情况有所把握,沈阳军区就决定派一架飞机。创作组成员得以从空中了解战役的形势,看当时的地形地貌。那个时候能调动一架飞机还是相当不容易的。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