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吴历《静深秋晓图》赏析
吴历《静深秋晓图》
纸本设色,纵95.3厘米,横24厘米。以近、中、远三段铺设,有条不紊,布局合理,展现出金秋时节江南山水的秀丽景色。近景,苍秀的松柏,长满青草的山石,弯曲的古松,枝叶均“弯”在溪水之上;溪水是弯弯曲曲地自上而来;右岸深入溪水的巨石坪上,有一老者席地而坐,在观赏着深山之中的秋景,幽然安泰,注目凝视,表现出老者对山间秋景的眷恋之情。中景,在弯曲的溪流两岸,极为稀疏地散落着四木撑起的草亭、低矮的茅屋、显得庄严雄伟的佛寺以及高崇的宝塔。溪水之上,有木、石构结架起的硕大桥梁,连结着两岸。巨崖下的沙滩上,有人在持竿垂钓,茅屋内有人透过窗口往外观览景色。呈现出人类与大自然协调一致、和谐相宜的境界。远景,群峰耸立,主峰则是奇石垒叠,以浑厚、雄健无穷的生动形象,奠定其成为众山的中心地位。整个画面展现出无比深远、雅静与寥廓的自然形象,给人真山真水的立体感悟。
画的右上角,有画家的行书题跋“王叔明静深秋晓,往予京郊所见,寤寐不忘,乙亥春在上洋追忆其着色之法,携来练川,民誉见而嘘好之,今值其花甲,是图有松柏之茂,恰当以寿”。下署“壬午年秋 墨井道人”。钤“墨井”朱印。画的右下角,钤有“虚斋至精之品”鉴藏印。“至精之品”四字,代表着吴历之画作的珍贵艺术价值。
从题跋语中可知,此画乃因“王叔明”的“静深秋晓”图引发而来。“王叔明”,乃元代绘画“四大家”中的王蒙,“叔明”,是王氏的字。王蒙是位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家。明代大家董其昌曾评其画为“天下第一”,吴历见其画能“寤寐不忘”,说明吴历对王蒙的崇慕。是画作于“乙亥春”的“上洋”,“乙亥”,即康熙三十四年(1697年),时年吴历六十六岁。“上洋”,乃上海的别称;后将画“携来练川”。“练川”,乃寓为上海嘉定。因“民誉”见此画而“嘘好之”,又因时年为“民誉”之“花甲”(六十岁)年,再加上画中有“松柏之茂”,即将此画当作贺岁之礼品,赠送给了“民誉”这个人。题跋的落款是“壬午年秋”,“壬午”,则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是年吴历七十一岁。可知,此画由吴历六十六岁作于上海,于七十一岁时,又将画作为贺岁之礼,在嘉定赠于人。
纵观之,吴历此画中,既含有王蒙层面分明、气势充沛、焦墨破笔点擦的用笔,又有王蒙山水画的苍浑秀逸的格调,着色上也仿王蒙,但画中又有吴历的创新之韵。吴历五十岁至七十岁这个年龄段,由于致力于宗教活动,作画甚少,更说明此画藏世之珍稀。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