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与启功:近代书法中的一动一静
2014-08-08 15:45:22 来源:羊城晚报 已浏览次
启功书法俨然“大众情人”
启功的书法中具有一种恬淡从容的古典美,可用“书卷气”概括。“妙到毫尖”,多用中锋,每一笔都不草率。他有这样诗句:“透过刀锋看笔锋……半生师笔不师刀”。
在我看来,启功一反唐宋明清人之笔,“师笔不师刀”,师笔而忘锋,力追“静笔”,如水流之顺,动闲情美态之心,至简处更抹去锋芒。正是这种如水流一般的静气,风格数十年不变,他的书法人气爆棚,俨然“大众情人”。
这让人想起“馆阁体”,这当年工艺字,相当如今的“书法字库”,不被视为艺术。启功之作也有这样的意味。
古人有云,“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在书法上,不能向一个方向、一种体系下太多的工夫,否则会影响你对“道”的理解。启功年青时,书法已经是这面目了,一直到百年归老都没有明显变化。下了这般大工夫,自然就成了问题。让人见一幅字,已足见全体,可预知其他了,这不是书法的更高境界。
书法是一种境界。以涵养和学问作为根本,气质、风度、学识的结合体,也反映出个人性情。启功书法力追古人,气息平淡却不失雅趣,虽没野气、俗气,少江湖气。但未免风骨孱弱,正如康有为评价董其昌书法一样:“香光俊骨逸韵,有足多者,然局束如辕下驹”。
林散之离大师级别还有一段距离
林散之成名于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笔姿奔逸,初见震慑人心。赵朴初、启功等曾称林散之诗、书、画“当代三绝”,但我认为,他离大师级别还有一段距离。
1985年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选集》中,多幅临古之作,很是平平。他的书法初看有一泻千里之势,但其书法线条质量还算高,多写瘦劲出奇一路,豪放直达。他好施以“破笔”、“痴笔”,亦即变化大,彩带一样飘扬,流畅而飞动。
我从他的作品里还读出“疯墨”,其中很是真性情,美妙之笔势,大可动人心魄,给他挽回了不少声誉。林散之用墨,以宿墨为主,其方就是在宿墨中略加点太白国画颜料,再加点鲜墨,然后在墨砚里研磨一下。每次书写作品,必调墨为之,一般不直接施以焦墨、浓墨。
古人书法嫉尖,宜秃、宜拙、宜厚,忌巧、忌纤。林散之能秃、能厚、能拙,不怕尖、不怕纤、还施巧,常用勒笔勒出刚劲来。“墨韵横流”,自由使转,随心所欲而不伤“结体、笔意”的境界才是最高。这是林散之做不到的。
一动一静代表两类型
启功书法妙在静,林散之书法妙在动。一动一静构成了两种书法类型,成为两种类型的代表。林散之书瘦硬通神,连绵一气,是其所长,清代以来,草家不少,但大草家少,林散之可以说补了这一空缺,也是他的意义所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