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的时代风格和艺术流派

      在中国绘画领域,人物画的历史较悠久。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把绘画作为政治宣传、教育工具,起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所以,在绘画领域里,人物画首先得到发展,绘画技艺迅速地成熟起来。我国现存最早古老的人物画是两幅战国时代的帛画,一为《夔凤人物画》;另一为《御龙图》,两图均呈立轴式,用单线描,设色平涂的表现方法。

      汉代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还是壁画、帛画等,几乎都是以人物为主要题材。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一幅帛画《女墓主与侍从》,表现内容十分繁复,画中人物在一百个以上。魏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发达成熟期,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对人物画已开始追求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

      在传世的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烈女仁智图》卷和宋摹晋代顾悒之《洛神赋图》卷上,都可发现这一时期人物画追求形神兼备的特点。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人物画也空前繁荣兴旺。宗教画、仕女画、历史画、社会生活画〈或曰风俗画)都有大量杰作产生。杰出的人物画家辈出,他们都以不同的风格,卓越的成就,留名千古。阎立本的历史人物,吴道子的宗教人物,张萱、周昉的仕女人物,李真的肖像画,孙位的隐逸人物、张素卿的道教人物,都已垂范千秋。

      唐代虽是人物画的繁荣时期,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却寥寥无几,由于作品少的缘故,我们对唐代人物画的时代气息,也只能得到一个大略的概念而已。五代、两宋的人物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开拓,顾闲中的仕女造型,纠正了周昉过于丰肥的缺点;周文矩画衣纹用"战笔",是把李后主(李煜)"金错刀"书法的笔意引入绘画;李公麟的白描法,淡毫轻墨,开一代新风;粱揩的减笔法,粗笔泼墨,创写意人物之新法。可以说,五代、两宋的人物画是继唐之后,在绘画史上掀起的又一座高峰。宋代人物画有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化,即过去在题材上占绝对优势的释道人物、宫廷贵族生活内容,让位于平民阶级,耕织、渔牧、行旅、学童、婴戏、山樵等以及历史故事,均成为常用的题材。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苏汉臣的《货郎图》、刘松年的《耕织图》、李嵩的《村牧图》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李唐的《伯夷叔齐采薇图》、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等,都通过历史故事反映出画家的爱国思想,反映了时代精神。元朝以后,人物画进入衰落时期,其主要原因是严重的民族压迫以及文人画思潮的兴起。在流传下来的元代人物画中,有积极意义的作品几乎没有。元代人物画家如赵孟頫、刘贯道、张渥、王绎等人的作品,大多为历史题材或仿古之作,没有多少新意。

      明清的人物画,仍没有什么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封建社会晚期商业经济的繁荣,通俗文学的发达,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物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陈洪绶的木版插图画、叶子画,是社会新思潮的产物,是明末清初具有重大意义的杰作。清末任伯年的人物画,喜取民间故事为题材,针砭时弊,揭露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联系现实,反映生活,恢复了唐宋人物画的现实主义传统。明代人物画家有仇英、唐寅、戴进、吴伟、王谔、朱端,但他们均山水画成就超过人物画成就。清代著名的人物画家有费丹旭、改琦、焦秉贞、丁观鹏和郎世宁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