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画款题的常见格式

      明代初期的书画题款,依然延袭元人的风尚,款式比较简单,但也有些新的变化。明初开始出现"抬头式",即上款高出下款一到两格,这种形式在明代中后期逐渐流行。值得注意的是,在抬头款出现时,平头款依然存在。明末书画上款往往题写词盟、词坛、词宗、词丈、年丈、老年翁、老社长等称呼,这类称谓一直延续到清康熙年间。同时,明晚期的绘画作品中还出现临或仿某家画法字样的题款,这对于古书画的断代可以起到辅证作用。

      明代院画的题款仍像宋代"院画"一样,仅写姓名、字号,只是不再像前人那样写在树石的缝隙或画幅的边角,而改写在明显的位置。有些还加写作者的官衔,如周全《射雉图》上自识"锦衣都指挥"、缪辅《鱼藻图》款题"武英殿锦衣镇抚苏郡缪辅写"等,这是明代院画题款最突出的特点。明代册页的题款形式,有的每页不着一字,而在末页署款;有的在每开的对页题写诗文,最后另加题跋一 二页,至清代才逐页题字,而对题和总跋则相对减少了。

      明代尺牍有的前有单帖名剌,所以正文不再具名,只书"名正肃"三字,这种形式大约出现于万历〖1573—1620年)年间,一直延续到清初。明末还有些双名的人在尺牍中只署下一字,但上一字必是兄弟排行字,偶有少数排行字在下的,则略去下一字。如戴本孝只写本孝"中的本字,若据此以为其姓戴名本就错了。而有趣的是,单名署款时反而在名后加"生"字,如娄坚写作坚生"。这种写法在前代没有见过。

      明代手卷画的署款位置,基本上经历了一个由图端部改到图上方的演变过程。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初步判别明代手卷画的年代。明早期〖1368—1460年〗手卷画的署款多写在图的端部,如徐贲《快雪时晴图卷》所署"东海徐贲为之图",就题写于图的前端。明中期〖1461—1552〗绝大多数手卷画的署款还是题写在图的端部,而且多是图的后端,如吴门四家及周臣等画家的作品,但已出现改在图上方的形式。以沈周为例,其手卷画的署款基本有两种形式:一是署款写在图的后端,如《萱花秋葵图卷》、《盆菊幽赏图卷》等;二是署款写在图的上方空白处,如《雪燕集图卷》、《报德英华图卷》等。明晚期(1553—1644)手卷画的署款已多写在图的上方,如董其昌、顾正谊等人都将署款写于图上方空白处。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