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线条传统书写山水新意——简评张锁诚山水画艺术

在中国画的传统里,线条是极其重要的元素,长长短短的线条构成了中国画的骨架。南齐谢赫《画品》中所述“六法”,第二条就提到“骨法用笔”,所谓骨法也即是线条所立的骨架。中国画是以线条为传统的艺术,是以线条为符号的艺术形态,同时其线条所蕴含和传递的又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质。而张锁诚先生的山水画艺术也正是这样,抓住了中国画线条传统的基础,于国画艺术传统之法中寻找突破,在规矩之内创新方法,寻找书写时代山水新意的笔墨语言表达。

 


180914o8w90w7dw5b77k07.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锁诚山水画作《江村远岫》


  在中国画的传统里,线条是极其重要的元素,长长短短的线条构成了中国画的骨架。南齐谢赫《画品》中所述“六法”,第二条就提到“骨法用笔”,所谓骨法也即是线条所立的骨架。中国画是以线条为传统的艺术,是以线条为符号的艺术形态,同时其线条所蕴含和传递的又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质。而张锁诚先生的山水画艺术也正是这样,抓住了中国画线条传统的基础,于国画艺术传统之法中寻找突破,在规矩之内创新方法,寻找书写时代山水新意的笔墨语言表达。


180921dp32ipnpqn2eexxs.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锁诚山水画作《麦畦桑火》


  研究一个画家的艺术形态,自当要从他的从艺之路入手。张锁诚先生自幼习画,大学时期花鸟、山水、书法均有所涉猎。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开始转向山水画的学习和研究,后又数次在京游学为其在国画山水上开拓性的笔墨创作打下了基础。当他在中国画研究院师从著名画家姜宝林先生学习,身临其境的感触到姜老师以国画最基本的基础训练要求他们时,那一刹那间仿佛顿悟了,窥得了突破自身创作瓶颈的门道。用他的话来说:“姜老师的整体教学理念还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并非多么新奇的理论观点,而恰恰是当今大多画家认为最普通、最普遍、最老掉牙的‘基本功’理论,而就是这些被多数人将要遗忘的基本理论对我有很深的启发。”由此他的创作步入了全新的时期,在深研传统中抓住国画“点”和“线”的基本元素,在不断地笔墨实践中寻找属于自己个性的山水点、线之法。

 

180928npajrdrhpmj4jffk.jpg-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锁诚山水画作《炳灵寺》


  在国画点、线的研究实践中,张锁诚始终牢记姜宝林先生“基本功有多深,创造力才能有多高”的教诲。通过不断的认识和学习,对中国绘画的本质特性深入理解,重视中国绘画内美,将国画传统审美和哲学观融入长短、粗细线条的比对练习中。以书写的笔线来完成对山水的造型,极力摆脱自然观念的束缚,使山水的自然气息、画作的气韵、笔墨的生气在流动的笔线中本真流露、自然生成。


  张锁诚先生的创作重视国画传统的线条基础,同时又能在传统的规律法则内寻找突破,在笔墨积淀中着力寻找表达时代山水特色的方法。为此,他又常常走出画室跋山涉水在自然中,观察山水、体悟山水。常常在河曲苍凉的山梁上、黄土高原的夜空里,冷静的观察自然,感受干枯的树枝在夜风里与自然抗争时发出沙沙声响的不屈生命力。将在自然中看到的、感悟到的一切都融入到具体的创作中,从而提高了画作内质的高度。使其画面显得更加厚重,文化诉求更加浓重,在书写中也展现出了他具有新意的山水。


  张锁诚先生的创作师古人之法,同时也能放眼于相关姊妹艺术,善于向油画艺术借鉴画面整体把握处理的方法,以及对于画面整体表现力的把握等。从而使得他的创作在表现传统中国画艺术志趣的追求中,对笔墨语言和画面整体把握有了别开生面的创见性。使其画面避免了传统绘画中早已僵化、老套、陈旧的图画样式。他的绘画典雅、雍容、大气、生动、感人,同时又传递出对于民族文化意趣的理解的信息,绘画在艺术趣味上既有传统经典的一面,还有强烈的时代感。因此笔者认为,张锁诚所画山水简而言之可用“重视线条传统书写山水新意”一句话概括之。

 

责任编辑:木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