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甫帖》事件升级背后:是谁让学术争论变味
通过这场官司,我们可以看出,文物收藏界已经走到了需要变革注入新思维的时代,只有整个行业变得更加开明,更加透明,才能良性运转。
功甫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名利的地方,就一定有纷争。在中国的学术领域,有太多的是是非非,在处于深水区的文物收藏界,更是因为界定、鉴别、出处、归属、价值等诸多难以估量的因素,经常登上舆论关注的风口浪尖。4月23日, 持续长达半年的《功甫帖》事件再起争端,职业拍卖师季涛发表了起诉故宫博物院书画部杨丹霞的声明,称对方通过微博马甲对自己进行了多次恶意中伤和谩骂,同是行业专家,为何一定要对簿公堂?这场看似简单的文化官司背后,又隐藏了哪些利益关系或行业秘事?随着事件再度升级,这些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功甫帖》事件本身并不复杂,缘起于去年的9月19日,上海收藏家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822.9万美元拍得苏轼的《功甫帖》。12月,上海博物馆三位研究员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发表文章指出该《功甫帖》为“双钩廓填”的伪本,苏富比拍卖行则坚持《功甫帖》为经过高端技术检验过的真品,并引用业内两大泰斗张葱玉和徐邦达的鉴定作为辅证。此时,关于《功甫帖》的真伪,在业内已经引发了多种猜想和争议。在此期间,北京职业拍卖师季涛在个人网络博客上先后发表了《上海博物馆三位专家为啥要质疑〈功甫帖〉真伪?》、《由〈功甫帖〉纷争谈博物馆专家为民间鉴定》等多篇学术文章,或许是这些文章触动了一些业内人士的敏感神经,一经发出便引来了一些恶意攻击,直至4月23日,季涛以实名的方式,状告杨丹霞名誉侵权,至此,这起《功甫帖》的附属事件,正式进入司法程序。
说到这里,季涛状告杨丹霞一案的脉络似乎已相当清晰,以匿名形式对人身进行谩骂和攻击,已经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如诉讼内容属实,季涛必然能毫无悬念的赢下官司,并赢得公众的支持。可是,让公众大跌眼镜的,是这起官司的被告,有一个如此令人艳羡的头衔---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员。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尊敬的职业,然而,这是这样国家级院团的工作人员,披上马甲后,心态何其狠辣,出语何其污秽!原本完全可以进行的正常业务探讨,在微博上,就变成了人身攻击,变成了泼妇骂街,文化人之间的斯文,在披上马甲、蒙上遮羞布后,一扫而尽!
如果梳理下季涛的这些文章的内容和观点,都不难发现,季涛是本着一个职业拍卖师的视角,对《功甫帖》事件进行了非常专业、深入并且客观的解读,例如普遍存在的文物真伪难鉴定性质,如果被证伪的话谁来承担损失,上海博物馆与《功甫帖》微妙关系,这些深入浅出的文章,不仅给很多门外汉扫了盲,也让许多业内专家表示认可。
但是,文物收藏界其实就是一个江湖,一个远比其它行业更为凶险的地方。关于《功甫帖》的真伪争论,对于身为职业拍卖师的季涛来说,只不过是用商业化的方式揭开了一些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却无意中揭了一些人的短处,成为官司的真正导火索。
通过这场官司,我们可以看出,文物收藏界已经走到了需要变革注入新思维的时代,只有整个行业变得更加开明,更加透明,才能良性运转。也衷心希望所有行业内人士都能放下成见,开诚布公,把所有的争论都放诸于学术的层面上,而不是藏在阴暗的角落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