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一以贯之——简评中书协理事梁永琳书法

梁永琳的艺术随笔中有这样一话,“在吸收经典书法精华进行形式体验的同时,充分调动创作本体的生活体验与文化积累”,这是他对书艺的理解,也是对传统哲学与书法相融的认知。书法家谢云曾对永琳书艺赋诗“赋得锦章添雅签,墨清珠润自留连。翰光遗响谱文牍,玉版生香书韵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梁永琳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发展至今,对于书法的继承与发展的走向,诸多书法爱好者彼此有着同样的疑难,诸如当代书法家能否超越古人;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后世;是应该更多得师法古人,坚守传统学习道路,还是更多地张扬自我,走“现代书法”的路径?在种目繁多的书法作品中,笔者似乎找到了知音——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梁永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梁永琳书法作品

 

  欣赏书法,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不同。什么才是美的书法,莫衷一是。薛元明先生认为书法没有评判的“标准”与所谓的“标准书法”。在此,笔者认为中国书法制度有书法标准的概念。我们在欣赏《三希堂法帖》,研究了能够入选其内的书作,可以发现它必然从师承关系、章法、墨法、形式、气韵等诸方面进行评判,符合这些“标准”的自然会选入法帖。初看梁永琳先生的书法,觉得其书法彰显的是一种明显的师承关系,不论真、草、隶、篆均可找到我们熟知的法帖的影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舒服,因为他的字符合古人结字的法度。读他的楷书,从《张猛龙碑》到唐楷,他都悉心临摹,在唐楷日益不被重视的今天,梁先生能够潜心取法乎上的精神值得发扬。再看他的隶书,不论《乙瑛碑》、《西峡颂》、《礼器碑》均进行过认真临习,将三种碑体的浑厚、锋利、方折而藏匿不露之风格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风格。总之,梁永琳自己认为,学书要多从古人那里汲取营养,以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几十年如一日地去学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梁永琳书法作品

责任编辑:曹红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