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在“淡”中求 不在“浓”中滞——访湖北大学美术学院谭崇正教授

观谭崇正教授的水墨画,细细品读之下,总能体会到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中“元气淋漓障犹湿”的氤氲水汽,仿佛在他的画里可以呼吸到南国的潮湿空气。谭崇正教授善用墨,尤其善用“淡墨”,其墨之淡如飘渺虚无的空气凝结于宣纸之上,而又五彩斑斓,“墨韵”流畅。究其画中的水之气韵,墨之淡雅,皆源自他对墨中之“水”的巧妙运用,墨之精气溶于水,画之韵味溶于水,文化之脉络溶于水。由此可见,他在对当代中国画的水墨的探索和创作中,以水为要的开创性意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谭崇正人物画作《弈趣图》

 

  记者:谭老师,您画中体现出的水墨意蕴,不同于传统、也不同于当代大多数受西方绘画影响下的水墨实验,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谭崇正:水墨是中国绘画最传统的表现形式。相传始于唐,到五代、宋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崇尚水墨之风愈盛,逐渐成为中国画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成了中国画的代表。墨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黑白素雅,成为中国画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一种重要而独到的方式。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也是中国人审美情趣和观念的表达。其与众不同的、特殊的文化品格,渗透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血液里,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它也是中国画有别于西方绘画最本质的区别。

 

  说到我绘画中关于“水墨”的部分,其实也经历了一个逐渐蜕变与发展的过程。与接受的学院美术教育的体制有关系,我最初的创作也是从重彩开始的,讲究造型、构图,重视色彩。但是到了后来绘画语言的方向越来越往水墨靠拢,逐渐抛弃了重视色彩的绘画语言表现,最后落在了水墨的绘画语言上。而这个结果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这种转变也经历了十二三年的积累。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曾为此踟蹰过,后来随着对中国美术史以及中国文化的学习逐渐加深,东方传统文化的原素对我的绘画影响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我的创作也越来越以水墨为主。其实对于黑色的崇尚,自古就有。比如汉朝就崇尚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黑色,汉朝皇帝的服饰也是以黑色为主。这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是一样的,所以久而久之,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潜移默化也就使我的绘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谭崇正人物画作

 

  记者:在中国画中对于“墨”的运用,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单一的一种墨色可以分为浓、淡、干、湿、焦五彩。而不同的墨色也代表了画家不同的情感倾诉。您在创作中,用墨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内心情感呢?

 

  谭崇正:中国书画中对于墨的运用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素有墨分五色之说,早在唐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就有“运墨而五色具。”水墨调和,水借墨色、墨借水势呈现“浓、淡、干、湿、焦”五色。在“浓、淡、干、湿、焦”五色墨中,我对“淡墨”情有独钟。

 

  这其中也有各种因素。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展览,我的作品也应邀展出。看到展厅中的画作各有特色,都是精品。但大家在色彩和墨的运用上都注重浓墨重彩,我的画却以淡墨为主在展厅中反而显得格外扎眼,站远了看更是与众不同。这给我很大的触动,在大家都注重重彩浓墨的大环境中,另辟蹊径;在大家都关注古典传统和新传统的时候,突破藩篱,专注于“淡墨”的研究与探索。另外,在从事教育工作之前,我也曾在广东做一些商业方面的工作(广告设计等),长时间在大都市紧张的生活节奏里摸爬滚打,令我可谓是身心疲惫。所以闲暇时,常以绘画自娱,放松身心,在国画水墨中寻找精神慰藉。尤其是中国画“淡墨”的淡雅之气,如一杯清茶,沁人心脾;亦如一泓清泉,沁我心扉。

 

  现代都市的喧嚣和物质的压力使人们在精神和心灵上的营养极度匮乏,大多数人看惯了霓虹灯下,浓妆重彩的都市文化,反而内心十分渴望清新淡雅的艺术,对于绘画艺术品亦是如此。所以我的画在墨的运用上以“淡墨”为主,也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的。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淡为宗的其实古已有之,早在北宋的欧阳修就明确地讲过,其后苏东坡、黄庭坚、米元章等人都极力主“淡”。明代四大画家之一的沈周在《题字昂重江叠嶂卷》中就有诗云:“丹青隐墨墨隐水,其妙贵淡不贵浓。”同时,在淡墨的探究运用中,我一直很注意水的运用,主张“九水一墨”。另外,长沙的环境很潮湿,画完的画作干了以后,还有水墨淋漓的感觉。杜甫诗《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就是对国画中“水”最好的描述了。

 

  所以,以上所述就是我要表达的内心情感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谭崇正人物画作

责任编辑:曹红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