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忤斯的晚餐》:卡拉瓦乔的不同刹那

卡拉瓦乔的作品是其一生不同刹那的切片,这些刹那借着一道来自同一个方向的光向观者展露人生的秘密,并掷出活生生的声响。卡拉瓦乔对宗教题材绘画的改造是具有革命性的,也是更为个人化的,我们仅从《以马忤斯的晚餐》系列中就看到了他眼中最真实的人生图景:激情、变动、失落,以及难以抵挡的稍纵即逝。

由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画廊与香港赛马会共同呈现的“光•影——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大师•卡拉瓦乔”昨日于香港隆重开幕。该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当属卡拉瓦乔的巴洛克绘画巨作《以马忤斯的晚餐》(1606),该-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由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画廊与香港赛马会共同呈现的“光•影——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大师•卡拉瓦乔”昨日于香港隆重开幕。该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当属卡拉瓦乔的巴洛克绘画巨作《以马忤斯的晚餐》(1606)

 

卡拉瓦乔《以马忤斯的晚餐》(1601)-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卡拉瓦乔《以马忤斯的晚餐》(1601)

 

卡拉瓦乔《以马忤斯的晚餐》(1606)-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卡拉瓦乔《以马忤斯的晚餐》(1606)

 

伦勃朗《以马忤斯的晚餐》(1648)-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伦勃朗《以马忤斯的晚餐》(1648)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是一个注定无法安其一生的浪荡儿。因与人发生争执而一刀将对方刺死,之后被逐出罗马,在马耳他避难多年。荣光的学派师门无缘于他,但垂名青史的《以马忤斯的晚餐》第二幅作品却也正是在这颠沛时光中降生。卡拉瓦乔短短三十几年的生命最后如呼啸的浪花一般结束在了罗马的海滩上,宿敌伺机相逢,一场难以避免的械斗为个人的历史划上了戏剧性的句号。


  卡拉瓦乔将其一生的命运转变凝固在了这两幅《以马忤斯的晚餐》之中。在1601年创作的第一幅《以马忤斯的晚餐》中(现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此次在香港展出的是1605-1606年间创作的第二幅),耶稣身着鲜艳的红袍,向画面外的观者伸出手,仿佛要将观者拉入这间以马忤斯小镇的房屋之中,桌子边缘上的水果摇摇欲坠,果肉已熟透,甚至还长出菌斑,展现了一种非凡的时间感与动势。信徒此时明了眼,认出了眼前这位陌生人即是复活的耶稣,他们的反应十分强烈,一个张开双臂,一个吃惊地将椅子往后推。光线从左上方照射过来,将耶稣的轮廓衬托得触手可及。


  而在1606年创作的第二幅《以马忤斯的晚餐》中,桌上的食物则变得十分简陋,不再有水果和肉;耶稣退去了红袍,藏进了深邃的墨绿色之中,脸庞更是消瘦了一半;左侧的光线似乎从更低的地方照射过来;陋室的主人年迈了很多,他从左侧走到了右侧,瘦骨嶙峋的妇人也侧头也进入了画面中;信徒的反应不如之前夸张,他们被一种复杂的激情震动着。整幅画被强烈笼罩在一种憔悴而复杂的自我状态的映射中。这两幅作品展现了卡拉瓦乔所提炼出的有关现实生活的两种刹那。


  17世纪用光来描绘刹那的画家不止卡拉瓦乔一位,就从《以马忤斯的晚餐》这同一命题来看,伦勃朗就是一个相近又截然不同的例子。两人都喜欢利用强烈的明暗布局,但伦勃朗偏好更为柔和的光线,且这样的光线具有一种抹平人物与背景界线的蔓延性,它将画框打开,让情绪的明暗物质蔓延到观者的四周,且这幅作品中的室内光源更存在一种神性意味;而卡拉瓦乔的用光则是倾向于梅因斯通所说的“热辣辣的南方光”,这样的光线会主动你抓入画框之内,让你成为剧中人 。


  卡拉瓦乔的作品是其一生不同刹那的切片,这些刹那借着一道来自同一个方向的光向观者展露人生的秘密,并掷出活生生的声响。卡拉瓦乔对宗教题材绘画的改造是具有革命性的,也是更为个人化的,我们仅从《以马忤斯的晚餐》系列中就看到了他眼中最真实的人生图景:激情、变动、失落,以及难以抵挡的稍纵即逝。

责任编辑:木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