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篆书的演变
进入工业社会,一切都求高效率,但是艺术是不能求高效率的。书法是一种艺术,特别在篆书方面。但是有些人还仍在求高效率。我希望容许有保留意见。上年度报上记载法国留学生学篆书的经验,这是错误的。篆书的要求是安祥,是稳妥,是准确。如何能求得安祥?只有从事长期锻炼。中国的篆书要从什么开始?不说书法从甲骨文开始,因为工具不一样,是用刀刻的。铸鼎文是铸件,也不算。我主还是从秦篆开始。自秦开始用笔普遍了。大约秦篆李斯是第一个书法家。
朱东润篆书
进入工业社会,一切都求高效率,但是艺术是不能求高效率的。书法是一种艺术,特别在篆书方面。但是有些人还仍在求高效率。我希望容许有保留意见。上年度报上记载法国留学生学篆书的经验,这是错误的。篆书的要求是安祥,是稳妥,是准确。如何能求得安祥?只有从事长期锻炼。中国的篆书要从什么开始?不说书法从甲骨文开始,因为工具不一样,是用刀刻的。铸鼎文是铸件,也不算。我主还是从秦篆开始。自秦开始用笔普遍了。大约秦篆李斯是第一个书法家。
是不是这样,不敢确定。
现在看到的秦篆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和峄山刻石一般公认为宋人摹写的,不算。
泰山刻石,以前只知道有二十几字本,后来又慢慢地少了,少得只剩下八九个字。这没有什么希奇。石刻总是要模糊的,石头也会风化。逐步减少,原是常事。但是中国人的拓本自唐宋就传下来了。石头会风化,拓本不会风化。所以唐拓、宋拓能够传下来,就给我们一个非常大的便利。
琅琊刻石损坏不太大。北京博物馆还根据拓本留下了模刻,那真好。琅琊刻石有俯仰,有照应,非常好。
可是泰山刻石却损坏得太不象样了。是不是有好的拓本?有的,可是以前我们看不到。1976年上海书画社根据明安国藏本印了一百六十五字的藏本(缺五十二字),这确确实实是我们学写字的人的最大幸福。这个一百五十六字本,实在太好了。会不会有假的?不会的,因为这里的字迹,甚至原石的凹凸,完全和残存的一模一样,所以不可能有虚假。
附带地说一句,我很希望有人能根据《史记》保留的原文,把缺字按照秦碑的用笔,把碑上缺去的六十字补起来,作为一套完整的泰山石刻。
我有时也想琅琊石刻和泰山石刻不是一个人写的。当然后世说都是李斯写的,正如有人把大量的汉碑说是蔡邕写的一样,其实并不一定。我的想法还没有人提过,可能不一定正确。上海书画社的印本是好,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既然找到安国收藏的原本,为什么要缩印,同样大不更好吗?
倘使把泰山刻石和琅琊山石刻比较一下,以前我总觉得琅琊石刻好,有风韵,美,那时我对于泰山石刻,因为字太少了,不敢下断语。可是较好的泰山石刻出版了,沉着端重。把这两种比较一下,我觉得泰山石刻好,端重的总比风韵的好。当然这还是根据各人的审美观点看,我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篆书到汉代又有一个变异。秦篆结体是长的,汉篆结体是方的。从长到方,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倘使我们以楷书或行书作比例,我们看到的二王的结体是比较长的,唐人开始以后是方的,甚至是扁的。清代翁方纲提得很正确,结体长的是美的,因此二王的行草是美的,初唐比较长一些也是美的,中唐以后就算是第二了。这一种看法在应用到篆书方面,那就是说汉代的开母石阙、石室石阙,以及此后的《国山碑》都是扁扁的。形制虽然古雅,但是比秦碑完全不同了。东汉的《袁安碑》是非常好的。这一块碑的篆法非常好,而且这一块碑有两个碑眼,更切实证明是汉代的,绝对不可能假的。我曾经得到这块碑石的裱件,真美。不知为什么,这块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去了,对我就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希望得到的好好地保留下来,那么对于国家文物竟不是什么损失。这块碑石清代末年才出土。“文革”之中,这块碑石据说在河南一所小学里作为乒乓球板,后来又失去了。可能还会出现,但是出现的时候,必然是曾经受到各种磨损。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有什么办法呢!《袁安碑》有石印本,差得太远了,真不耐心看。
在三国时候,东吴出现了两块刻石,都非常特殊。一是《天发神谶碑》,没有看到原拓,有印本,书法相当特别,不免有些做作。还有国山刻石,这是就宜兴山上一块大石四围刻着的,气势磅礴,一时还找不到印本。从这两块刻石看,当时吴的文化事业是有很大发展的。
唐代书家很多,但以篆书名家的,只有一个李阳冰。冰字有人掉书袋,读为阳漱,其实不必,因为阳冰阴冰,古代本来有的,不需要改读。
李阳冰是唐代的一位名家。我见到《先茔记》《三坟记》《城隍庙碑》《谦卦》等。《先茔记》《三坟记》都写得非常敦厚,《城隍庙碑》就比较雕疏了。《谦卦》似乎太巧了,不够质朴,这个拓本我有过,“文革”中失去了。
责任编辑:小赖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