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中国画继承与创新选择之初探

  过去一年,我在给百余位当代国画家的采访,大多都谈到了“当下中国画继承与创新选择”的问题,众多艺术家也从自己创作的实践经验和所持的立场谈了他们的看法。或坚持深研传统,继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传统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和道路;或认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不断地创造新的画面、新的方法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个人认为,每一位画家的年龄、阅历、秉赋、生活的地域环境都不尽相同,每一个人的看法也因之大都可以站得住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蒋兆和《流民图》局部

 

  过去一年,我在给百余位当代国画家的采访,大多都谈到了“当下中国画继承与创新选择”的问题,众多艺术家也从自己创作的实践经验和所持的立场谈了他们的看法。或坚持深研传统,继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传统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和道路;或认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不断地创造新的画面、新的方法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个人认为,每一位画家的年龄、阅历、秉赋、生活的地域环境都不尽相同,每一个人的看法也因之大都可以站得住脚。

 

  通过对这百余位画家的采访了解,以及一年来长时间的思考和查阅资料反复印证。我想,探讨“如何选择当下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的问题,首先要站在中国画发展的全局上,其次要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历程,还要结合当下中国画发展走向的现状,同时需要结合书画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性的考虑和研究这个问题,才能找到解决“当下中国画继承与创新选择”的有效途径。

 

  一

  从中国画发展的全局观上来看,还与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距离,中国画在当前世界绘画的受众中还没有取得足够的地位。就此而言我们的选择必须还要将走出去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才能跟上世界绘画艺术发展的脚步,努力让中国画为大多数的世人了解。

 

  就拿我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例子来说。经查阅资料发现,这个始于1894年的世界性艺术类最高盛会迄今为止共举办55届,再看看我们参展的情况:第四十六届1995年台湾馆首次参加国家馆展出(普里奇欧尼宫),主题:台湾艺术。第四十七届1997年台湾馆参展主题:“台湾.台湾:面目全非”。第四十八届1999年6月12日至11月7日主题:开放。台湾馆参展主题:“意乱情迷:台湾艺术三线路”。第四十九届2001年6月6日香港首次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展,台湾馆主题:“活性因子”。第五十届2003年6月15日至11月2日台湾馆主题:“心感地带”。第五十一届2005年6月12日首次设立中国馆。

 

  据2013年西安美院副院长贺荣敏先生随团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考察时所见,那一届中国馆受到的关注也不尽如人意。在如此重要的世界性的艺术大展上,我们中国艺术(包括国画)受到的关注仍然不高,这样的状况给我们的启示不可谓不深。所以加快脚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画,甚至喜欢上中国画,已经迫在眉睫。我们不得不加大创新发展的步幅;也不得不在世界大国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提高中国画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

责任编辑:曹红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