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痴”俞正军墨驴、墨竹赏析

  “竹”是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是君子的象征,为无数仁人志士喜爱。竹者重节,节者为信!所以竹子代表重节、重信!竹还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如果说俞正军爱竹不容我们怀疑,但痴爱驴,而且爱到号“驴痴”,一时间还不能让人理解,要知道“驴”可是愚笨迟钝的代名词。

  “竹”是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是君子的象征,为无数仁人志士喜爱。竹者重节,节者为信!所以竹子代表重节、重信!竹还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如果说俞正军爱竹不容我们怀疑,但痴爱驴,而且爱到号“驴痴”,一时间还不能让人理解,要知道“驴”可是愚笨迟钝的代名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俞正军作品

 

  俞正军,甘肃瓜州人,身处西北,满眼尽是黄沙大漠,他骨子里流淌着西北人的独特审美意趣。这或许不能完全说明他痴爱驴的原因,但他笔下的驴,总是透射着一股童真的意趣。画面中的驴三三两两的结伴玩耍,或相互依偎,或头挨着头低头吃草,也总有那么一只故作忧郁的小驴独卧一角。每个画面,似乎都能令人回忆起儿时玩耍的情景,让人不自觉地将自己对应到画中的某一只小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俞正军作品

 

  带着这样的意趣,走进俞正军的驴。在中国画中,笔主形,墨主韵;笔有笔法,墨有墨趣。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从画面中可以看到,俞正军首先用笔勾勒出驴子的形体,耳朵的灵巧有神、肚皮的圆鼓可爱、腿的顿挫转折,尤其是驴背处的线条,起笔于头部、止笔于尾梢,一笔带过,爽快酣畅,让观赏的人都止不住为画者喝彩。在驴蹄这一小角落,俞正军并不施墨,只用笔略微勾出形状,借着留白,让观者觉着驴蹄已经没在草地中,仿佛画中水草茂盛,可事实是画者在草地上几乎没有着墨。骨架画好后,借由笔的皴、擦、点、染,表现肉的质感,以塑造出驴的型体。而点睛之处,俞正军用稍带漫画的手法点出驴子的眼睛,将童趣的神韵注入到每一只小驴中。

责任编辑:曹红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