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析成以钢笔墨艺术

曾有年轻人问过成以钢,“是你的字好还是你的画好?”成以钢先生笑了笑,并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他说:“我从七岁就开始写字、画画,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从未间断,这期间的艰辛和付出,外人是难以知晓的。书画同源,我写字即为作画,作画即为写字,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写字,还是在画画?”看到这一番问答后,我心里不由得生出了感慨:或许在成以钢的内心深处,写字和画画就好比他的左手和右手、手心和手背,你能说是哪一个好,哪一个又不好吗?因此,在他的画面中,我们总能看到书与画的同时存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成以钢作品

成以钢的山水多以大手笔入画,思动灵飞,意趣盎然,落落大气,运笔行气间,涵浑迷离,色彩丰富,尤其是以气质居先,雄奇伟丽。近处的石,外为轮廓,内为石纹,石纹之后,方有皴法;远处的山,磅礴大气,浑厚深沉。树下,小溪潺缓;壁上,飞瀑激越;山头,雾气氤氲。山与水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在群山和乱石间,小道曲折,几间屋宇掩映林中,雁阵孤舟,点缀其间,为画面平添几许生气和动感。整个画面透露着“小水大山千点墨,一丘一壑一江烟”的意蕴。

石涛的《话语录》中说道,“墨能栽培山川之形,笔能倾覆山川之势,未可以一丘一壑而限量之也”。成以钢的山水画笔墨自由、奔放、无拘无束,时刻都是他的激情宣泄。他对用笔用墨非常讲究,针对形状纹理各不相同的山石,就用各种不同的皴法去描写和表现,笔势急缓顿错,一波三折、韵味无穷,就像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给人带来一种激昂的旋律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成以钢作品

  观画的人在欣赏作品时,其实也是一种寻宝的过程,在看成以钢的写意花鸟画时,总有一个“趣”字萦绕在心头。在他淋漓的笔法和纵意的笔势下,画面中的枝叶藤蔓、瓜果花鸟呈现出了惬意的自然气氛,仿佛置身夏日庭院的瓜果架子下,荫凉、微风、虫鸣、鸟叫,好不舒适。除此之外,你还会好奇地发问,为什么成以钢的画面中总有一只“壶”呢?江苏宜兴的紫砂壶文明中外,而成以钢的祖籍则在江苏。或许这个答案并不是画者心中的唯一,不过就近取材也不无道理!

  成以钢的作品题款更是辞旨清丽,令人耳目一新。有大趣天成之神气,无矫揉造作之俗骨。成先生以字入画,以画涵字,下笔看似随意,却是无限传神,天然成趣,有品不尽的独特韵味,没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炉火纯青的功力,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成以钢作品

在成以钢的世界里,毛笔似乎已经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提笔在手,任何承载物都能是他的画纸。即便是曲面的瓷器胚胎,他也能在上面恣意挥洒,尤其喜欢以青花釉料为墨。他在胚胎上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自由地驰骋个人奇特的艺术想象力,用笔放纵、水墨淋漓、气势旺盛、天趣横生,构思奇特,笔墨洒脱,形神兼备,浑然天成。岁寒三友、高山大河,都是他笔下的素材。在成以钢的眼中,水墨、宣纸与青花釉料、瓷胎,仅仅是材料上的不同,创作的方法是相同的。这同在宣纸上作水墨写意画笔墨淋漓、力透纸背的效果一样,有相得益彰的艺术感染力。梅树、松树的曲折虬枝,山石、水流的磅礴气势,都被他尽情地挥洒在胚胎上。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成以钢作品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也许是性情中人的缘故,成以钢先生喜欢画高山大河,欣赏成以他的画,一股磅礴之气势跃然纸上:山则顶天立地,群峦连绵,树必万头攒动,藤蔓缭绕。纸张的篇幅似乎已难限制他胸中的万千气象,更有不尽的笔意延伸于画外,引人遐想。气势恢宏的画面中,同时又散发着时代的崭新气象和力量感。

成以钢以自己的全身心投入艺术的创作中,从笔墨丹青到陶瓷等工艺美术,都渗透着他对艺术的深厚造诣,他在这种传统艺术的探索中不断的去追求,去攀登,去完善。他在这种对笔墨格调及其精神品质一致性的强调中,体现着中国艺术精髓。应该说,这正是中国艺术传统的本质特色之一。

责任编辑:echo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