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批判 发展与创新——成都美协副主席米金铭访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米金铭近照

记者:米老师,看您的画不难发现,您的创作既继承了中国绘画的传统,同时又批判传统,超越传统。从而呈现出中国绘画的当代性。那么对于中国绘画的当代性发展您如何看待?

米金铭:中国的水墨艺术源远流长,在不断地发展中应进行成了相对独立、成熟的的艺术形式、理论和风貌,而且这些形式理论以及风貌发展到了现代,也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历代大师创造的艺术高峰我们现代人很难超过。但是中国绘画艺术需要在前进中继续发展创新,这就给当代的中国画家提出了历史性的责任。如何创新,如何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造出具有当代精神并不断超越传统的独特形式语言?这是一个时代性的命题。

就我个人而言,是对当代元素及其敏感的人;同时,对传统的东方意向表达方式也非常的迷恋。我认为,时代在发展,传统的中国画也应该与时俱进,才能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取向,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而当代艺术的出现,就打破了传统水墨约定俗成的陈式,开辟了一番崭新的天地,传统中国画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这个时候,传统中国画只有吸取新的养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中,多元发展,才能将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其实,西欧绘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大量吸取东方意向表现精神,从而形成势不可挡的表现主义画派。所以中国绘画的当代性发展在于容纳吸收,要是海纳百川的姿态吸取一切有利于并适合于其发展的技法、理论甚至是材料。

所以,我在创作中充分利用西方绘画体积造型语言,结合光、影为人物塑造寻求新的图示,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现象;采用版画的构成方式营造出新的视觉效果;以传统水墨浸润泼染的特征性夸张造势;以水彩的特殊处理和技法营造细节;借材料的特殊肌理力图在绘画观念上打开一个走向当代意识的途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米金铭金色系列画作

记者:米老师,我知道您长期从事版画的创作,同时又有油画创作的经验,近年来您又创作了大量的水墨人物肖像画作。您能就创作的实践经验谈谈这三个画种的融合运用吗?

米金铭:是的,我的绘画艺术创作是从版画创作开始的,后来在实践中又逐渐涉猎油画,最后陷入中国水墨而不能自拔。因此,这三大画种我都试图去探索、去寻找其中的可能性。西方绘画基础中的造型元素、光影效果这是它的特点,版画在其构成方式上很有特点,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可以有效地发掘人物的精神内涵。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它们的这些特点都已非常的熟悉了。

所以当我拿起画笔面对宣纸挥洒之时,自然而然就将版画和西画的元素带进了水墨画的宣泄中,在水墨的浸润、泼染后呈现出的各种韵味、机理、色彩,和传统水墨不同的视觉效果,使我得到很大的满足。虽然这样打破传统高度写实而又大跨度地注入了虚幻处理的新水墨画的创新性实践还是实验性的,但他是符合当代水墨艺术发展的,是顺应了中国绘画艺术变革要求的。

记者:您的水墨肖像绘画,以少数民族人物和都市少女组画的题材为主,营造具有东方意象情境和西方超写实图像的画面。请问在这样题材选择和情景画面的塑造中,您要带给观众的是什么样的物象语言表达?

米金铭:我的水墨人物多选择西部少数民族和都市女性为主,这些题材适合在作品中传递一种当代情绪、一种潇洒而无拘无束的大实大虚的视觉冲击。我在这样的新水墨创作中,既注重自己个人的主观感受,但又尊重于客体的本质形体。表达了我对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认识和探索精神。这在我近年来创作的“炫彩荷花”、和“天马系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记者:您前不久,受邀来到兰州参加“敦煌朝圣•当代书画家丝绸之路采风行”活动。您能谈谈这次采风的感受吗?

米金铭:前不久,我受成功美术馆之邀请,前去敦煌莫高窟采风,看到了敦煌艺术中浩如烟海的历代壁画、雕塑作品以及色彩、造型上大量可吸纳的美学元素。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与外来艺术相融合所产生的那种震撼,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念。要使民族艺术更好的发扬光大,必须要开阔眼界,吸收一切有用的外来元素为我所用,传统艺术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结语:米金铭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在融合油画、水彩等西方绘画艺术的元素的同时又融入版画的创作经验,创造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中国当代新水墨画;在画面的虚实构成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与艺术特性。虽然他在这样的实验性创新才刚刚起步,但是作为一个在当代中国画发展中,敢于思考,敢于大胆实践的创新者,我们将期待他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和成功。

责任编辑:echo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