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意人物画重在“品质”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曹晓娟)近日,在北京琉璃厂西街的艺融美术馆,“和而不同——高玉国、于光辉、陈一峰三人联展”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主要展出三人的“人物画”,其中陈一峰先生的“大写意人物画”泼墨肆意,令人印象深刻。在工笔与小写意盛行的当下,大写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欣赏与收藏此类画作的人们更加看中“名家”、“名作”,面对这种艺术与市场现状,艺术家们是否会对创作做出改变呢?艺术家陈一峰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文物网在您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出您主要从事油画创作,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进行“大写意”国画的创作呢?

陈一峰:是一种“缺失”,在中国画坛里面的“写意缺失”。写意是一种精神,存在于中国古老的哲学之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一种境界。如果你要给中国的孔孟、儒学、中庸、文人这些名词作画,你只能用写意的方式去画,这就是最直接的反映,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写意”为主的绘画。走向写意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越深入中国文化的本质,越想了解中国画,这种创作状态会促进艺术家走入“写意画”领地。

中国文物网您的早期创作对现在的写意人物画有哪些影响?

陈一峰:在早期的油画创作中,我个人十分热衷于素描与色彩的运用,但是在现在的写意人物画中,用笔墨更多,很少颜色,这跟我后来的绘画体验有很大的关系。1982年我的油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1987与1989这两年进行全国周游,好入名山大川,其中体会最深的是“老庄”思想,创作大写意是一种不由自主的状态,其中经历了很多艰难的转变,最终才形成今天的风格。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颜色太多会模糊人的内心,看不见山水展现出来的品质,所以我现在的写意人物画很少用特别浓重的颜色。早期的写实已经深入了画的内在,不是一种表面的技巧,形成一种写实基础上的内心抒发。

中国文物网您为什么这么看重写意“人物”画呢?市场导向会对您的创作产生哪些影响?

陈一峰:中国的人物画家非常多,但是画写意人物的很少,不接触写实,很少画写意人物,因为太难。写意人物画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继承和弘扬,不仅有内容上的,更重要的在写意人物体现出来的“品质”上。写意人物在“技巧”上是最难画的,却最能体现画家个人对生活、艺术、思想的追求,体现了一种品质、风骨。相对来说,市场离我非常遥远,创作内容跟风格完全是个人内在的体现,不会太多考虑市场的需求。

写意人物画中的品质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息息相关的,画写意人物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品格的继承。现代人物与古代人物都只是符号代码,绘画的意境才是其中的真谛。所以我觉得大写意人物画要的就是这种有继承性的“品质”——画的品质、人的品质、文化的品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一峰作品《啃书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一峰作品《竹梢微响觉风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一峰作品《醉酒图》之四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