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在上海的传播及影响

——中国文物网受众来搞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坛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中心,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三足鼎立之局面。其中,广州和上海皆为较早开放的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因商而兴。尤其是广州,作为中国最早的贸易通商口岸,早在上海开埠之前已是中外商贾云集,城市十分繁华。随着商业贸易的兴盛,两地美术繁荣发展。在清末民国初期,广州和上海成为了中国的两大艺术中心。在此期间,广州因得西风之先,不仅19世纪的外销画盛极一时,广东画坛上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受西方绘画影响,深具改革精神之美术家。自上海开埠后,广东画家逐渐向上海转移,至民国初期达到高潮。这些画家在融入上海画坛的同时,也推动了广东美术在上海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广东美术在上海的传播等情况略作探讨。

上海居长江入口之处,自辟为商埠后,仅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取代了广州,成为中外通商第一口岸,可谓是“五方聚居”,“华洋杂处”。其中,广东人在上海聚居客民中的比重就超过五分之一,占了很大比例。他们中除了从事商业活动者,还有大批靠绘画为生的广东画工和画师。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广东画家就在上海开设画店出售外销画。他们用纸、绫绢、画布、象牙等材料,水粉、水彩、油画等西方绘画技法,绘制了许多以上海风物为题材的商业画。《沪游杂记》中曾记载:“粤人效西洋画法,以五彩油画山水人物或半截小影。面长六、七寸,神采俨然,且可经久,惜少书卷气耳。”可见,上海对西方绘画的最早接触和了解主要是通过寓居此地的广东画工和画师。正是这些画家及其画肆,将西方绘画的视觉经验从广东传到了上海。

至民国初期,上海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多元宽松的文化政治环境,繁荣的书画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书画家蜂拥而至。据统计,仅在上海报刊上刊登润格卖画者就有2000余人。当时,广东杰出的艺术家几乎都聚集在上海,如曾易孺、何香凝、高剑父、高奇峰、高剑僧、陈树人、叶恭绰、陈抱一、袁松年、黄君璧、关良、李金发、郑慕康、冯文凤等人。他们在上海办刊物、举办画展,创办社团……,十分活跃。

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和高奇峰为了宣传他们的新派画,扩大其影响,于1912年赴上海创办“审美书馆”,并出版《真相画报》,由高奇峰任主编,在沪、粤两地发行。高氏兄弟创办画报旨在通过上海向全国展示岭南画家的艺术风格,宣传自己的艺术观念。他们在发刊号的《本报图画之特色》一文中,除了欢迎画家投稿历史画、美术画等,还支持他们创作地势写真画,时事写真画和名胜写真画,籍此强调写生,提倡师法自然。高奇峰不仅每期刊登自己和岭南画家的作品,而且刊印十八世纪及十九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美术,介绍西方绘画。陈树人也在画报上发表文章《新画法》和《国画教授法》。《真相画报》成为高氏兄弟在上海推广广东新美术的重要阵地,徐悲鸿等画家都曾受其影响。

除了《真相画报》外,《美育杂志》也是一份由广东美术家创办的重要刊物。这本美术期刊由早年留学法国学习雕塑的李金发于1928年创刊,主要介绍欧美艺术,每期都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照片和图片。有时还会刊登他自己的画作。遗憾的是,该刊仅出版四期后就停刊了。

此外,在上海的广东美术同仁还组织发起美术社团,广交书画界人士,交流创作。1925年,何香凝与于右任、经亨颐组织寒之友画会,陈树人、高剑父、李秋君、黄宾虹等人均是会员。他们举办画展,研艺论文,互相砥砺。1934年,岭南女画家冯文凤与李秋君、陈小翠发起组织中国美术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女子书画会”。冯文凤是岭南杰出女画家,擅中国画、西洋画、雕塑、摄影,可谓多才多艺。她热心美术教育事业,以培养女子美术人才为己任,于1918年在香港创办香港女子书画学校后,又在1925年到上海设立分校。1934年,冯文凤初移居上海,常与沪上名家交流艺术,备受画坛注目,《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特辑号》曾辟专栏介绍冯文凤的生平和作品。

另一个规模较大的社团是1936年8月由陈树人、何香凝、黄宾虹、徐悲鸿等人发起组织,胡藻斌为主持人的力社。胡藻斌是广东画家,从小生活在日本,曾入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学习西洋画,以善画虎而闻名。他是高奇峰弟子,在岭南画派中享有盛名。他在20年代举家迁沪,与朱凤竹设形象艺术社,并联合王一亭、张聿光、张小楼等举行中国现代画展,积极参加“中国画会”、“艺风社”等上海美术社团的活动。据《中国美术社团漫录》记载,当时加入力社的会员均为画坛名家高手,包括陈树人、胡藻斌、何香凝、林介如、袁松年、张聿光、张书旗、洪庶安、徐悲鸿、钱化佛、田寄苇、汤定之、梁子真、张小楼、黄宾虹、俞剑华、汪亚尘、周炼霞、顾青瑶、马公愚、李健、高尚之、许士騏、朱屺瞻、潘天寿、吴青霞、谢公展、刘伟山、熊松泉、马企周、姜丹书、应野萍、陈澄源、王一亭等著名书画家,其中不乏广东画家。他们于画社成立之日在上海大新公司四楼画厅,举办规模甚大的社员作品展览会,展出达十六日之久。美国、法国、英国、俄国、日本等国以及南洋一带的艺术界,甚至组织考察团前来上海参观,盛况空前。

其他的像上海天化艺术社、海上印学社、MK木刻研究会、现代木刻研究会、野穗木刻社等都能看到广东美术家的身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时局动荡,兵祸频繁,上海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繁荣不复往昔。许多知名书画家相继离开上海,广东美术家也因各种原因逐渐退出了上海的舞台。

在清末民初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群卓越的广东美术人或寓居上海、或往来于两地之间,将广东美术的新风带到上海,推动了上海乃至全国美术运动的发展进程,为传统绘画向现代化的转型奠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一然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