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释怀听林泉——以宋代山水画家郭熙之《早春图》为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郭熙--早春图

《林泉高致.山水训》有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奢之目临之则价低。

上述言论,是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提出的观点,即山水画家在观察与创作山水时应该具备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那么,什么是“林泉之心”呢?

所谓“林泉之心”,即画家在深入自然生活、对世界万物进行细致观察与体会时所具备的一种纯洁、欢快及愉适的心胸。这种心态,穷理而尽性,对自然始终保持着一份虔诚。它以澄心释怀的方式,使宋代那些“居庙堂之高”的文人士大夫能在闲暇之余,挥毫洒墨,愉悦自然与陶冶性情。而郭熙的《早春图》,即将这种“林泉之心”的美学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早春图》,轴/绢本/浅设色画,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作于北宋神宗年间(1072)。纵观此图,作者致力描写早春时节一副重峦叠嶂、万物初醒的山林景象。整幅图景,物象柔和精微,静谧而自然。深山谷林,雾霭层层,犹如缕缕轻纱,峦石幽处,流水潺潺,焕发勃勃生机。“鬼面石”层层皴法尽染,厚重而诡异,近峦、远山上的树木因画家独特的“蟹爪”法表现而尽显风姿。树枝尚未放青,一派早春的景象。整幅画面透出的是一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人间仙境,完好地满足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山水逸致。

“春山淡冶而如笑”,郭熙对这一自然景象独有所悟。

郭熙曾云: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原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林泉高致.山水训》)而此画中近山远川的精彩描写,已经为他的“三远”思想寻到了终极归宿。

一般说来,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能为人们的心灵寻僻得一园地,当观者真正怀着这份“林泉之心”来欣赏《早春图》时,得到的是一份心的安宁与沉静。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