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琴篇》草书赏析

王世贞对明代中期以后的书坛曾有过“天下书法归吾吴”这样的感叹,我们由此可以联想到以祝、文、陈、王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在成化至万历这百余年间的人才辈出与异常兴盛。在“吴门四家”之中,文徵明可谓是关键性的人物,他师承沈周、吴宽,与祝允明、唐寅为同辈挚友,门生中又有陈淳、王宠、周天球、王穉登诸家,于书画一隅的影响力直至崇祯朝而不衰。
以才气论,文徵明在吴门诸家中并非最高,但依靠其深厚的功力和极高的威望主持吴中艺坛数十载,至90岁时犹临池不辍。而与其自身的艺术成就相比,他的教学成果似乎更值得后人称道。在他的众多传人之中,长子文彭便是受其影响最深且又能不拘家法,“青出于蓝”的一位。
关于文彭的学书经历,明代许穀在《文国博墓志铭》中有详细的叙述:“先生字学钟、王,后效怀素,晚年则全学孙过庭,而尤精于篆、隶。”从文彭众多的传世书作中,我们不难体味出他取法的广博及书体之全面,在良好的家风和浓郁艺术氛围的感染下,其眼界与笔墨功力自会高人一筹。但更为难得的是,他并非如周天球、王穀祥等同门一样以逼肖文徵明之书风为能事,而是通过对其父以及其他吴门师辈的学习,透过作品本身,逐步体悟各家的成功之路与形成个人艺术风貌之要诀,从探寻古法的角度自觉地避开了书风趋同这一创作误区,达到“师心自运”之境。扬雄曾云:“书,心画也。”作品格调的高低其实是由“心”来决定的,若只知一味模仿或以师风作为艺术的终极追求,便自然无“心”可言,这也是很多学书者乃至一些书家的局限性。文彭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能突破这种局限,在书作中展现出不同于乃父的张扬与挥洒之态。王文治评文彭书:“精熟不如父,而萧散之气则远过之。”可谓一语中的。其实依笔者拙见,以文彭的造诣并非不能做到“精熟”,只是他于“精熟”之外似乎更注重作品内在的古韵和自出机杼的情趣罢了。
在文彭的各体书作之中,当以草书最见性情,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草书《雅琴篇》长卷为其代表作。该作纵38厘米,横475.5厘米,纸本,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腊月62岁时所书。此作于章法上跌宕起伏,欹侧生姿,动感十足。前半部分整饬灵秀,字密而行疏,笔致轻盈飞动,提按明快,于行笔中呈现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毫无滞涩突兀之感。其转折处蜿蜒通达,若涓涓流水清丽洒落,与所书内容有相融之感,使观者仿佛置身其中,被悦耳沁心的悠扬琴声所打动,忘却烦愁。而随着书者的手感和创作情绪的投入,作品的基调也逐渐由小巧精致转向舒放壮丽,且字速在不断地加快,运笔屈曲回环,空间布白也愈加疏密有致。如“楼”“台”“舞”等字以奔雷坠石之势矗立其间,尽显豪迈之气,其点画的线质更随之坚实苍劲,似“老树枯藤”,使作品在疏密、收放、用笔的枯润等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丰富的层次性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然必须指出,或许由于一开始的拘谨以及笔毫性能等原因,使此作中显露出些许圆巧与纤弱感,又或许因为他在渐入佳境之后的走笔迅疾而导致一些点画有急促、漂浮之嫌,但这些问题显然是属于技术层面的。“技进乎道”,然终非道也。对待文彭这样一个有“心”之人,若仅站在“技”的角度来品评、指责,便显得有些片面,舍本而逐末了。
由于文徵明在书史上的极负盛名和巨大影响力,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彭在书法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但对于他这样一个不随人脚踵的艺术天才而言,必会有其释放夺目光彩的广阔天地,因为历史是公允的,是不会掺杂任何私人情感的。文彭的不懈努力将明代的文人篆刻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被后世尊为文人流派印的开山鼻祖,便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