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名画
说起湖北省博物馆,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这样的“国宝”。其实,除了这些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精品外,库房内还有很多珍品,普通人难得一见。
日前,记者经过登记审核,才得以在保管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空手进入湖北省博物馆库房部的摄影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库房珍藏有5000余件字画文物,因展览条件等种种问题,绝大部分未曾露面。记者在门外,看到光线阴暗的库房内,一个个高大的架子上存放着长短不一的纸匣子,存放着那些“宝贝”。据称,这里常年室温要维持在18-25℃之间,湿度在60%左右,才能最大程度地利于书画“延年益寿”。即便是偶尔拿出来见一次光拍照,也很不容易。
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上,明清画在笔墨、章法上,紧扣宋元传统的模式,尽一切努力吸取传统的精华。以下所介绍的明清时期的戴进、文征明、董其昌和张崟的代表画作,件件可谓“无价之宝”。
明“浙派”领军人戴进的《松下观画图》

戴进(1388-1462年)是“浙派”的领军人,其山水画一变南宋浑厚沉郁的风格,独步当时。浙派也是画史上第一个以地域命名的画派。作为一代宗师,戴进在艺术史上前续唐宋、后接明清所起的桥梁作用,是不可抹煞的。
戴进的《松下观画图》中堂传世已至少551年。画中人物神态生动,线条劲练。戴进重视造型特点,画山用斧劈皴,画人物用铁线描,于严谨中见豪放,于精雅中见个性。此画画法用笔劲挺方硬,水墨淋漓酣畅,人物工意结合,面部描写较细,神态生动,衣纹线条则劲练洒脱,风貌独具。
“吴门画派”领军人文徵明的山水中堂

文徵明(1470-1559年)是江苏苏州人。明代“吴门画派”领军人物,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文徵明出身于书香门第,他一改“元四家”重笔墨而轻设色的短处,格外注重色的运用,最终形成自己用笔精细、设色淡雅、构图缜密、意境清幽的山水画风格。
文徵明山水中堂创作至今已流传454年。此图构图较为繁复,但繁而不乱,气势磅礴。老树垂荫,房廊水榭,人物点缀其中,曲屈的山路,把观者的视线,引向树木掩映的山后古寺。愈到画幅的上方,山势愈发奇峭,古木纵横,笔法精细,画上钤“衡山”朱文一方。
“松江派”首领董其昌的山水轴

董其昌(1555-1636年)是上海松江人。少年时即负盛名,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著,成为“松江派”的首领。董其昌的绘画成就集中在水墨写意山水上,画风清润灵秀,讲究笔墨韵致,追求写意效果,从以往对造型写实技巧的重视,转移到对笔墨结构的推敲,开创了松江派的独特面貌。
董其昌山水轴中,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墨色干湿浓淡、层次分明,清隽雅逸。用干笔勾皴,风格苍秀。款署:玄宰。钤“董其昌”白文印。
京江画派创始人张崟的山水图

张崟(1761-1829年)祖籍江西,后迁居镇江,为京江画派的开派人物。
在绘画技法上,张崟尤其重视“师造化”(以自然和现实为基础),艺术成就主要在以松石为主的山水画上。他不满足于消极被动地摹写山水,而是主张发挥画家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山水中的天趣,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幅张崟山水图为浅着色,画面布局严谨,笔墨工整亦有力。远处峰峦犹如笼罩一层薄雾,中景为屏障式山峦,近处山石坚实而又清晰,虚实相生,境界幽美。特别是他笔下的松树,树干挺拔俊秀,针叶谨细密而不乱,给人以美的享受。
责任编辑:xw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