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鉴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仲常《后赤壁赋图》卷。资料图片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旧传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纸本水墨,无款,北宋赵令畤题跋,赵氏与苏轼友好,有诗文唱和,情谊甚笃。北宋人武圣可也有题跋在后纸。画中还有北宋人梁师成的钤印,记“梁师成美斋印”等八方藏印。

清代藏印众多,著名的梁清标藏印,嘉庆内府藏印,及末代皇帝溥仪的藏印。很明显这是一件《石渠宝笈》着录的古代书画,着录在《石渠宝笈》初编,参照《石渠宝笈》的记载,清高宗所书引首“云山得意”被裁剪,乾隆的《石渠宝笈》诸玺不见,后面题跋十一则仅剩两位北宋人跋文。据纳尔逊博物馆研究结论,用现代科学仪器测试,画面与题跋部分用纸相同,用墨却不同。这就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绘画完成以后的拖尾部分,不断有人题跋,因此纸地相同而墨不同。

当代鉴定大师们访美曾观看此幅作品,曾认为:纸本水墨。无款,后赵德麟跋,但言为赤壁赋图,亦未言其为乔作。画是北宋末文人画无疑,画远山,加点,富春山居颇似之。用笔极活,淡墨之色亦佳。何惠鉴先生云,馆方近以70万美元购之(时年1973年),为近年中国古画最高价。

天价!简直难以置信,在1973年动用70万美元,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试想当时的欧洲印象派画家,不过也就是几十万美元,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在伦敦、纽约,及刚开始的香港拍卖,70万美元几乎是一场拍卖的全部成交量。此时的神州大地,尚处于改革开放之前,人均年收入才几十美元,70万美元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财政收入。

拜读几位老先生的读画记,深感前辈大家的治学严谨,在断代方面予以肯定,在作者归属上面科学的保留。经过查阅文献资料,乔仲常多以画人物、道释题材为主,山水人物的用笔较少。南宋人邓椿在《画继》卷四中记载:乔仲常,河中人,工杂畵,师龙眠。围城中思归,一日,作河中图,赠邵泽民侍郎,至今藏其家。又有《龙宫散斋手》轴,《山居罗汉》,《渊明听松风》,《李白捉月》,《   真子西塞山》,《列子御风》等图传于世。元人汤垕在《画鉴》记载:乔仲常专师伯时彷佛乱真。元人夏文彦在《图绘宝鉴》卷三记载:乔仲常河中人,工杂画人物,师李伯时。

由此可见,乔仲常是师法李公麟,甚至到了逼真的程度,但是从《后赤壁赋》卷分析,却难找到李公麟的影子。最主要的是赵令畤、武圣可二人均未题跋说明是乔仲常所画,只是提到苏轼的诗意而已,何时被认定为是乔仲常所绘?查阅明代几部重要书画着录书籍《珊瑚网》、《清河书画舫》、《珊瑚木难》、《画史会要》都没有记载这幅作品。清初的《式古堂书画汇考》、《佩文斋书画谱》也没有记载此幅作品,最早出现的记载是乾隆时代《石渠宝笈》初编。至少到南宋元明三代仍没认定是乔仲常所绘,但是,经过梁清标递藏后,到了乾隆手里就变成乔仲常了。

虽然在《后赤壁赋》卷作者归属方面存在疑议,不能否定这是一幅时代久远的艺术珍品。纳尔逊的科学测试断定纸墨时代为北宋,上面又有苏轼好友题跋,可以证明是存世屈指可数的北宋绘画。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