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妙笔绘知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中,海派书画的价格远不及京津等派,而在去年举行的西泠春拍中,一幅任伯年所绘的《华祝三多图》拍出了1.67亿元,由此开创了海派书画的亿元先河,同时也为饱含人文情怀的海派书画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正了名。在刚刚结束的“2012西泠印社秋季拍卖会”上,海派大师任伯年作于1887年的《棕阴纳凉图(吴昌硕小像)》首度亮相即以1092.5万元高价拍出。

在任伯年历年为吴昌硕所作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容貌的变化,也见证了任伯年人物画技法的演变。而这幅《棕阴纳凉图(吴昌硕小像)》,则见证了两位海派书画领军人物惺惺相惜,互为对方才情倾服的莫逆之交。

就目前所知,在任伯年为吴昌硕所作画作中,以吴昌硕为题材的仅有8幅,都属于任伯年人物画作的精品。其中,1883年作的《芜青亭长像》现为浙江安吉县博物馆藏。而在1886到1888年间,任伯年以吴昌硕本人为题材的绘画中,包括了这幅《棕阴纳凉图》以及现藏于浙江博物馆的《酸寒尉像》 和《蕉荫纳凉图》。《棕阴纳凉图》为1887年所作,由吴昌硕后人呈拍,是首度在市场中亮相的任伯年画吴昌硕小像题材作品。同时,也是这几幅作品中唯一为吴昌硕家属珍藏,并含吴昌硕自题签条的一件。作品纵110cm,横55.5cm,设色纸本,几近全品相。画心中,吴昌硕的老师杨见山题跋,称此画:“神情酷肖,尤妙在清风徐徐从纸上生,顿觉心肺一爽,如服清凉散,技至此可谓神矣!”这种“安得解脱大自在,放浪形骸了无碍”的样貌,是开埠后上海文人生活的写照,也能看出任伯年满怀知音的情谊,和他对吴昌硕事业的支持。艺术大师以执着面对艺术理想的坦荡洒脱,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画这幅画时,任伯年48岁,吴昌硕44岁。画面上,一大片棕榈为背景,浓淡墨勾染并施,棕榈树下,昌硕先生倚书与朱琴,赤膊席地而坐,静静地纳凉,神情自若,一股英杰不凡之概,流溢于眉睫之间。任伯年的这一画,随即带出了任伯年、吴昌硕与海上画坛说不尽的往事。

早在1883年3月,吴昌硕借上海登船的机会,首次在“颐颐草堂”里拜望了慕名已久的海派书画翘楚任伯年,任伯年欣喜地为吴昌硕作了《芜青亭长像》。谈话间,上海艺苑初现勃兴的势头令吴昌硕十分向往。1887年,对于任、吴二人来说都非比寻常。当时,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正以它巨大审美创造力和包容性,吸引着各地的书画家。也正是那年,吴昌硕在和任伯年等人切磋艺事后不久,携全家迁往了上海。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剔的眼光,初到上海的吴昌硕生活并不理想,作品乏人问津,一度曾住在吴淞江的小船上。而此时的任伯年早已名扬海外,润例之高,据说一张四尺画几乎可以养活一家数口人一个月。

作为第一代海派书画群体的重要人物,任伯年扶持学子的气量着实可贵。他凭借独特的人格魅力号召聚集了一批有才华和底气的书画家,并为他们撰写荐语,这里面就包括了吴昌硕。正是这样,海派书画家整合成了一个精英团队,他们提携后进、襟怀坦荡、高风亮节,推动着海派艺术不断成熟。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