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与陆俨少的 最后一次相晤




陆俨少(1909-1993)先生是20世纪末中国画坛山水画艺术大师,他“推陈创异,化古为新”,既注重传统笔墨又勇于创新,创造了“留白”、“墨块”、“钩云”等画法,在当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成为有口皆碑的文人画家。
我多次看过陆老画画儿,不管画多少幅,都没有重样儿的。陆老的创作已进入自由王国,因而作画从不起稿。作画时,他从一树一石起笔,让笔随着自己胸中的丘壑任意驰骋,犹如身置大自然中,因势利导,画景生情,直至完成——这是陆老山水画创作的独到之处。他尤其擅画江峡险水景象,深沉的历史积淀和萦回动荡的笔墨韵味,互为表里,撼人心魄。画到激流汹涌之处,水势湍急,形成许多漩涡,他便用勾线的方法生动地将其表现出来,做到“缜密不失于浑厚,娟秀不失于老辣”。他创造出的峡江险水的画法,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989年春天,80岁高龄的陆俨少先生应有关方面的邀请,从南方来到北京,为一处重要场合创作一幅由数张丈二匹拼起来的大画。这张鸿幅巨制画了半年有余。这期间,我经常去他下榻的饭店;他也非常愿意我去跟他聊一聊,经常打电话来约我。
有一次,我又去看望陆老,闲聊之中,我说:“陆老,您画‘水’实在是风格独特,尤其是画漩涡,这些漩涡是怎样画出来的呢?我以前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漩涡的画法。”“我画漩涡确实是从生活中来的,要说起来可就话长了。”我的提问引发了陆老的感叹和回忆,于是,他对我讲起了四十多年前令他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战火,我们全家人从上海跑到重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到重庆的人纷纷往回走。那时候的飞机票是要用黄金来购买的。我是个穷画家,哪里有那么多的钱呢?而且我是一家子人,怎么办呢?
当时回上海有个最便宜的运输方式,就是坐竹排。坐竹排很不舒服,也很危险,就是价钱便宜,因此我们就只好坐竹排。
1946年2月我们雇了竹排,顺江东下。竹排上绑了好多椅子,行李就绑在椅子上。那时候长江三峡水流湍急,到处是暗礁和险滩,时时处处都有风险,每到一站还要上岸去找地方睡觉。这样,我们每天在长江上和水打交道,虽然面临无数的凶险,但是节省了许多钱,还饱览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江岸上山势连绵起伏,如同展开了一幅无穷的山水画卷,而受益最大的还是看到了很多水的景致。
我画的水,很多是迎面而来的。其他画家,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很难画这种迎面而来的水。我恰恰是从西往东,顺流直下,许多水是迎面而来——水的变化,水纹的变化,水纹之间关系的变化,不同地理位置和水纹各种走向的关系,变化无穷。我们每天坐在竹排上,近距离地面对汹涌的江水,可以细审其势,认真体会其变化,从而熟悉水性,把握住其中的一些规律。这些绝不是轮船急驶所能见到的,因此画水我可以这么画,也可以那么画,可以自由地将之运用到我的山水画中。
你说的那漩涡,它几乎每天都在迎面的激流之中。竹排非常大,上面不止坐着一家人,往往是两三家人,大家都是心惊胆战的。不过,尽管有漩涡,可是掌握竹排的艄公经验非常丰富,他能够很巧妙地躲过这些漩涡。这些个漩涡就这样运用到了我画的水中。现在想起这种画法的得来,真是惊心动魄呀。
因为有了三峡观水的生活体验,回来以后,我常常画峡江图,前后不下数百幅。所以,我认为,画山水必须到山水中去。”
听了陆老的一席话,真是胜读十年书。使我又一次对“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也使我更加理解陆老的山水画之所以能够不断创新的根本原因。
当年深秋的一天,陆老打电话给我,说他最近要回南方了,行前想让我陪他去看看老画友李可染先生。我当即与李可染先生联系。李老家住在四楼,没有电梯,陆老一口气爬了上去。
这一年李老82岁,陆老80岁,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见面时分外高兴,李老特备茶点招待。
我们边喝茶,边聊天。李老特别兴奋,谈兴极浓,似乎在向老朋友回忆和总结自己的一生。他说:“我一生有幸遇到了齐白石、黄宾虹几位老师,他们对我都很好,我第一次去见黄宾虹先生,带了几幅自己画的画,请老先生指教。黄先生很仔细地看了每幅画,见其中有一幅《钟馗》,黄先生当即在书架上抽出一幅元朝人画的《钟馗》,给我对照着讲解,并说把这幅《钟馗》送给我。我说‘这怎么行?’没有要……
抗战胜利后,徐悲鸿先生邀我到北平任教。这之后,我跟随齐白石先生学画十年,主要学习他的创作精神和笔墨功夫。老先生对我极好,每次到他那里去看他作画,临走时老先生总要给我车钱,其实那时我已是大学教授了,工资也不少,老先生真是有趣……齐老对我这个学生真是另眼看待,他老人家把在琉璃厂花二两黄金特制的两盒朱砂印泥,送了我一盒。”
李老说着站起来,从里间屋里拿出一盒印泥给陆老看,说:“至今我每画出自认为最好的画,才肯用这盒印泥。”说话时,他眼神中闪动着一种幸福感,也流露出对他的先师齐白石老先生深切的怀念。
已近中午,我和陆老起身告辞。李老拿出一塑料袋的大雪花梨,送给陆老,要他回南方路上解渴。
没有想到的是,南北两位山水画大师此次分别,竟成永诀。李老一个月后就逝世了,享年82岁;四年后,陆老也辞世了,享年84岁。

(本版作品均为银座美术馆藏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