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的诗人——赵鸿甫水彩画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赵鸿甫水彩画
 

中国文物网 编辑 陈万贵)“风景的诗人——赵鸿甫水彩画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该展于2012年12月25日至2013年1月3日作为跨年度大展之一展出,并揭开新一年的序幕。

本次展览是赵鸿甫先生从事水彩创作五十多年来,艺术探索与实践成果的一次完整呈现。展出的四十余件水彩作品既扎根故土,体现东方文化,又不乏现代意味,将人们引向诗意、空灵的画境之中。

   风景的起点

被称为“风景的诗人”的赵鸿甫先生,是一位水彩画大家。赵鸿甫1935年生于河南南阳,现任中国水彩画艺委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郑州市水彩画研究会会长,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从1957年第一张水彩风景写生开始踏上艺术之路,到年愈古稀仍坚持在山水间采风、创作,半个多世纪,赵鸿甫先生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毕生热爱的水彩画的创作与教学之中,且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

有时儿时记忆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也许那无法烙去的印记就指明了一生的方向。回想与艺术的初次结缘,赵鸿甫讲到:“出生在豫西小村的我,儿时跟爷爷去邻居家玩,走进客房,眼前一亮——迎门墙上挂着一幅四尺多高的长卷。看到那上面画的小桥流水、桃红柳绿、燕子双双,还有那手拿钓鱼竿、身披蓑衣的老渔翁,顿时,我的全部身心都被吸引,仿佛走入其中,真的看到了世外桃源。”那时的他只有六、七岁,艺术的种子也许就在那时种下,以后只是发芽,慢慢的长大,结出果实而已,像是命中注定。

川端康成曾说:“故乡是巡礼的起点,遍历的归结。在艺术家一生的旅行中,随时随地都可能找到故乡。然而,这故乡存在于何时何地,却难以寻觅,难以期遇。”赵先生是幸运的,幸运来自于他长期不懈的坚持。

在郑州艺术学院时,赵鸿甫就对苏联的水彩大师克里马申(Klimenshen),英国的威廉•透纳(William Turner)、卢梭•弗林特(Russell Flint)等的作品细细研读;同时俄罗斯的“森林歌手”希施金壮丽雄浑的风景画、“金秋赞礼”画家列维坦如诗般的风景画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彩的技巧、气韵和情调在那时初步领悟,在其后的几十年,赵鸿甫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当我们阅读他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时,就能感受到诗意的画境就在他的笔下,诗意的故乡就在他的心中,诗人的气质在早期已然初步形成。

    风景源于自然与传统

“静寂的自然,有优美、有壮阔,置身其中,仿佛融化了身心,与之融为了一体……磅礴的气势、蒸腾的云雾,无不显示出自然无尽的创造力……对山的依恋、对山的崇敬却有增无减,也许是山的品性、山的品格更令我着迷吧。”赵鸿甫先生如是说。

作为生在黄土地、喝着黄河水长大的中国人,赵鸿甫骨子里有着中原人那种博大、坚韧的品性,更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幽默与浪漫的才情。在自然山水间,投入了感情,体察了山水的性情,然后有了感悟,再有表现,象道行的修炼,汲取了自然天地间的香气、灵气,而后步入无我的化境。

热爱自然的赵鸿甫,同时醉心于东方传统的艺术。例如中国传统的二胡,一曲《二泉映月》技惊四座,是学院每年晚会的一大亮点。对传统的国画也精心钻研,尤其崇尚“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东方的艺术注重的是自然的本质而非表象,讲究的是“神似”而非“形似”;同时尊崇的是“以墨代色”、“墨分五色”,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这也是中国画用墨的奇妙之处。

赵鸿甫擅长水彩湿画法,强调气韵生动的同时,也主张水彩画的创作过程是“水中作业”,运用大量的水可以在水彩纸上表现出宣纸的水墨韵味。在他的画作中,水色的交融宛若天成,尽显大气、宏伟之气象,而紧要处则又是毫发毕现,融东方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绘画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如这次展出的《汲水》、《千岁》、《太行魂》等作品。

《戍守》一画,雾色中的百年古树和古藤交织在一起,雾气充溢了整个画面,甚至飘至眼前,持枪的哨兵隐在深远处,画面似乎只是一种颜色的深浅变化,但是整体却是滋润鲜活、单纯高雅,颇具神韵的。恰似王维在《画山水诀》中讲到的:“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有时,在传统手法中赵鸿甫又会加入现代的色彩,而他的色彩又往往不是真实的色彩,而是画家感受到的符合一定情感的色彩。外部色彩的光影被压缩到了极限,色调与色块的经营与组织上升到了主导地位,画面璀璨、夺目,正所谓“随类赋彩”,东方美学发展而来的独具个性的风格在此得到了新的诠释,如作品《秋韵》和《太行空谷》。对自然的体察和对传统艺术的感悟使他的水彩画有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和广度。

责任编辑:cwg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