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中国水墨画的当代面貌

2012年11月5日,雅昌圆桌——柒舍雅集70’后当代中国画研究在黑桥艺术区柒舍举行,本次“雅昌圆桌”的旨在探讨中国画当前的发展状态和问题。与70后青年水墨画家对话、研讨,从而形成学术与创作的彼此解析与互动,以此达到进一步推动新一代水墨画的发展与突破。柒舍雅集是自发形成的70后当代水墨画家自由群体,他们师承美术学院的优良教育,同时不甘囿于学院教育的束缚,在上一代水墨画家探索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担当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和使命,对于他们的关注和创作研究,无疑是对时下乃至未来水墨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能够从艺术家的创作和思考中梳理出当代水墨发展在这一时期的“视觉证据”,以及与当下所处的文化背景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艺术家:秦修平 、孙浩、谭军、杜小同、刘琦、徐加存、王煜

嘉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 赵力

美丽道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张英剑

主持人:雅昌艺术网画廊频道主编 裴刚

地点:“柒舍雅集——70’后当代中国画创作实践与研究中心”

关于当代水墨的讨论,如何面对传统是一个关键的话题,在场嘉宾谈到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水墨画不在当代艺术的视野中,甚至很多水墨类的展览都忽略,柒舍雅集杜小同谈到柒舍雅集在交流过程中聊得很多的话题,是应该真正重新来再认识传统,他们对于很多问题的讨论最终还是会落在如何继承“传统”上。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艺术属于两个体系,当代艺术在中国这种发展和展览机制属于西方的,但其实中国水墨画这种革新和发展不可能完全是西方的,因为不可能完全把所有传统的东西完全打碎,完全肢解。杜小同认为“裴刚讲看到的材质、画面、形式,很多内容跟以往的传统不一样,也就是产生意义所在,其实每天谈到最后,最聚焦的就是来讨论传统的问题,大家发现这是一个整体的思路,其实最终中国水墨当代性还得从传统来突破,还是要从传统当中来生发,而不是一味地追随现在西方当代现象。”

所以,水墨的当代性不能照搬西方当代艺术的一个模式和轨迹,这种当代性一定要从传统中来,一定要从传统中找他的营养,一定要从传统中真正实现中国水墨画的当代艺术的面貌,这个或许是柒舍雅集一个共同的理想。

艺术家秦修平则认为现在人们对传统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从农耕文明到现代的新文化运动往后工业文明的转型,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样对待一件事情的观点完全不一样了,结果你依然用以前的方式去判断,依然用以前的这种对待传统的态度去画画,这就出现问题了。“现在有很多人口口声声喊传统,把传统固定为一种模式、一种形式,如果说逃离了那个程式就不叫传统了,这样的传统肯定是有问题的。”

秦修平举例:“为什么师傅带徒弟会被认为这是一种传统,因为中国几千年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体制内更迭,而到了二十世纪初发生了一个巨变,由古典形态一下子转入到了现代的形态里边,这个时候价值评判也好审美追求也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当代水墨也是一样,艺术家们都拥有自己的想法,一人一世界,如果说这个时候再要求水墨画是一个面貌,自然就会出问题。传统如果是这样,就没有生命力了。传统肯定是应该跟时代是对应的,才能往下传承,这样的传统才会有生命力。”而在这个时代可能真正要探讨的,就是如何让传统继续健康地往下走,对应我们现在的状态而产生相应的“传统”,“我们只是去考虑他们的对应,表达内容与言说方式的对应,不应该是固定其一。我们觉得传统好,就是因为它们跟当时是对应的很密切,我们也应该去考虑一种跟我们密切对应的。”

柒舍雅集的成员艺术家徐加存谈到这个话题时认为传统可能不一定是某种形式,可能是一种对应。然而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与画之间却对应的没那么贴切,所以那种传统是当下人们需要考虑的,“我们的所思所想能很好地流淌出来,最后物化成艺术品,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一笔一墨要对应我们自己的东西。”

在传统当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家注重写生和内心的结合,这种就是传统的一种精神。徐加存认为在当下,艺术家们也是注重写生或者是目识心记的,把物象记下或者是人物记下来再回来创作,立足当下,个体和当下的对应关系就是传承了一种精神。“古代的时候也是一种精神,像《韩熙载夜宴图》可能他当时画的时候没有写生,但是目识心记了,画面有趣事,对于形成非常生动的东西,有形象、有精神气质,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古代的山水也是这样的,有可能在那个山上……不是对景写生,是一种体会,我们可能内心认真地去观察事物、体会这也是一种传统精神,认真地去体会。”

总体来看无论是柒舍雅集或者是70后这一代人的观念在徐加存看来都是比较仪式的,也就是对于传统的继承最主要的是传统精神方面的传承,而不是笔墨形式或者画面形式,更多的是一个意境,或者是创作意境的传承。

责任编辑:LXC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