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书画市场沐浴春天里

山西书画市场沐浴“春天里”
“触底”、“调整”、“面临严峻挑战”、“回归”、“降温”……这些都是用来修饰2012年国内艺术品投资收藏市场的关键词。
2012年艺术品投资市场寒意未褪。但近日来,记者经走访发现,山西书画市场却是阳光和煦、春风拂面,颇有几分逆势生长的劲头。
“无限风光在险峰”,没错,只是危时立在山头,就会面临劲风吹。而半山腰呢,大风顺势而下,摇晃在所难免。那么,哪儿的林木御寒能力强?山脚下。对于山西书画市场而言,我们不仰慕山顶的风光,我们要立足于山脚下,展现专业水平。”山西省晋宝斋艺术总公司总经理靳忠说,不求大而全、只求小而精,山西当代书画市场亦可书写新意、散发新姿。
1 十人画展,挖掘画坛新锐力量
8月28日“晋宝雅集——— 山西名家翰墨”在晋宝斋开展。这是一期小到只有50幅作品的画展,50幅作品来自山西当代画坛10位画家的悉心创作,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其中的4位新人。
挖掘新锐力量,是这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这次展览遴选了山西画坛极具代表性的10位画家的作品,不止是名宿名家争奇斗艳,更给了新锐画家一席之地。”山西省晋宝斋艺术总公司总经理靳忠认为,最好的展览,应该不讲门类、不讲级别,没有门第之见。
靳忠说,这次展览的画作囊括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类别,每一幅作品都是画家的倾心精心之作,题材新颖,专业性强,能代表画家如今的风格面貌。
在画展现场,4位新人的代表作品数量,与6位名家的展出作品数量相当,同为每人5幅。每个人的作品各有千秋:孟争的作品沿袭吴昌硕遗风,写意花鸟淋漓尽致;赵亭人的作品展现了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其作力求清、淡、疏、静,画面清静疏朗却意味深长;霍俊其的作品刻画精微,每一笔都绰约生姿,笔触纷披却浑然天成;张越以其含蓄雅逸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个朦胧至美的女性形象,画面唯美时尚。
“这次展览能看到山西画坛的新面孔,有点喜出望外。”王瑞栋是一名医生,业余爱好是书画收藏。他觉得这次展览中,一些新秀画家的作品很有意思,“比如张越的人物,画面很美、别具一格。山西文化积淀深厚,举办画展的氛围并不差,以往很少见到一个画展上一次性推出多位新人的新作,这次画展却看到多位陌生画家的名字,而且他们的作品很出挑、耐人寻味,让我觉得有点儿意外。”
王瑞栋说,他学习、接触书画已有近20年的时间了。近年来,他感觉书画市场不断发生着变化,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当代书画消费。“对年薪20万~30万元的中产家庭来说,让他们收藏古字画、近代字画有些消费不起。但是,他们有经济能力、也在有意识地去尝试购买一些现当代的字画作品,这个需求群体的出现,会催生一批山西当代艺术家”。
“我每年都会买一到两幅山西画家的作品。我个人的收藏体会是:看作品本身,还要看画家的经历、功底和年龄。40岁~55岁这个年龄段,是画家的黄金创作期,我会格外关注这个群体。他们的潜力如何,画作中已经能见分晓。”王瑞栋称,真正的书画藏家,投的是长线。
2 投“精品”,只取“那一瓢”饮
“我基本上没怎么考虑过市场价格。我的原则是只要我喜欢,掏多少钱都乐意。”这是国外某位知名艺术品收藏大家的收藏心得。投资书画,或者别的艺术品,很多专家在给出一系列专业意见后,常常会带着一个后缀:“最重要的是,买你喜欢的。”
不论是书画市场,还是更大范围的艺术品市场,快速买进、卖出持有物已是司空见惯。但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一定不止是快速买进、卖出,而是有人真正喜欢它、研究它。投资者有“投资精品”的意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太原市民鲁楠(化名)供职于一家金融机构,“晋宝雅集——— 山西名家翰墨”展览首日,他直奔画家汪伊虹的作品前。
“有将近十年了,我一直在利用业余时间了解汪伊虹的作品,她的成长经历、她的画风变化、相关人士对她作品的评价,我能搜索到的都会看、会搜集。上世纪80年代,她的连环画,我通过旧书网幸运地收到了……我没有计算过自己究竟收了多少件汪伊虹的作品。”提及拥有汪伊虹作品的数量时,鲁楠用的是“收”这个字,没用“买”。“我收的汪老的作品,拿出来办一个展览,应该也绰绰有余”。
鲁楠指着展览现场汪伊虹的一幅《地秧歌》作品,“这个作品兼具两种不同的画风,戏曲人物、黄土文化的融合处理,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汪老近些年大突破的表现之一。汪老的作品,真正应了某位点评所称‘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
9月4日下午,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宫文化广场某画廊,老板秦进(化名)说,今年画廊的生意比去年好,实实在在的好作品是能卖出好价格的。
“对藏家而言,购买自己喜欢的作品是很自然的。只不过,真正的藏家还要学习研究这个市场。”秦进说,这个研究的范围很广,要看画家的基本功如何,画家对构图、色彩是否专业;要看画作的视觉效果怎么样,是不是耐人寻味?是否有时代感;要看画家的成长经历等。
今年,秦进接触过的一位客户,在决定购买某一幅作品前,不仅查阅了画家的资料,还专门跑到北京、上海两地请专家对作品进行了评定。“这种研究、学习的态度,是真正的藏家才有的”。
“是收藏某一画家在工作室里潜心创作的一幅作品?还是在某个笔会上东拼西凑买足100幅作品?”秦进表示,盲目收藏,有些作品早晚会砸在自己手里、甚至“烂掉”。藏家一定要有“精品”意识,买值得买的好作品,这样,对他个人、对整个市场的发展都有益。
3 21岁新人笃信“书画市场有前景”
9月4日晚7时,太原市工人文化宫文化广场教学楼东侧,三卯堂装裱字画工作室的灯已经亮了,田琪还要再工作一个半小时才下班。“裱画,不会失业;裱画行,不会倒闭。学好了,我想自己开一家裱画工作室。”田琪说这些话时,并不避讳隔壁的师傅,“我确信,这个行当有前景,将来肯定会越来越好。”田琪说“越来越好”的时候,语气特别坚定,脸上呈现不容置疑状。
21岁的田琪,2011年从山西冶金高级技师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并没有找一份对口的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开始学习裱画,最初在吕梁学习,今年4月来到太原,继续学习手工裱画。
“刚进裱画行的门时,师傅不让我碰任何东西,只让站着看。师傅什么话也不说,我手足无措地站着,看了整整一个星期。”田琪说,站足一个星期后,师傅告诉她,这个时间,是考验她的耐性。
“一周后,师傅开始指挥我干活。看到哪儿做得不对,就做些指点。”田琪在吕梁学习裱画整一年后,想到省城继续学习,“吕梁的裱画生意多,但那边都是以机裱为主。”
“裱一幅4尺对开的画,吕梁的价格是60元,太原的价格是40元。两地市场差异很大,吕梁书画市场消费人群有限,太原市场普通消费群体裱画的比例更大,这让我觉得这行的前景肯定会很好”。当问及对市场如此看好的依据还有什么时,田琪认真地回答:“书画市场的群众基础好。书画是人们心中的‘上流’产物,有哪个人不想往上走?手里有钱了,会有更多的人追求这种‘上流’艺术。”
田琪一边忙活一边说:“老百姓买幅画,装裱起来挂在家里,这样的活儿很多。来太原学习5个月了,我就没有闲着的时候。”
裱画行是个窗口,从这里可以看出书画市场的“阴晴冷暖”。田琪的师傅、三卯堂的主人陶爱诚干了20多年裱画生意,他表示,书画市场消费需求稳中有升,老百姓对字画的裱画需求日益见长。
前不久,陶爱诚帮朋友买了一幅字。“花了32万元,6尺整张的,是山西书界大腕的作品。”他说,“我这里裱的画,大多是山西书画家的作品。近年来,山西书画家的作品行情越来越好,价格也越来越高了。”
20多年的裱画经历,让陶爱诚积累了不少回头客。“有时真是应接不暇,托画心是手工裱画中最难操作的工序之一,这道工序一直是我亲自来做,最近,每天都要做到晚上11时,有时更晚。今年,生意一直很平稳,预计过春节时才能歇两天。”陶爱诚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