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稿》不应为天下第二行书吗

近日,有媒体发表张忠田文章《祭侄稿不应为“天下第二行书”》,被网络纷纷转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各界强烈关注。
张文称,把颜真卿之祭侄稿奉为天下第二行书,源于元代鲜于枢跋(节选):“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张忠田认为,如何判定祭侄稿的书法史地位,首先应该判定它的书体。现大量资料表明,祭侄稿是草书而非行书。既然非行书,何来天下第二行书?
他接着引经据典佐证自己的观点:祭侄稿是典型的草书,而且是槁草。明代的赵宦光《金石林绪论》中曰:草书中亦曰行楷,如二王诸帖之稍真者,十当八九。僧怀仁等所集圣教兴福孔庙碑之类。唐人所称入院体者是也。一曰行草,如二王帖中稍纵体。孙过庭书谱之类皆是也。一曰章草如辰宿列张帖索靖出师颂二王帖中章草法帖皆是也。一曰槁草其书或真或行或草,大小疏密随宜,如颜平原坐位祭侄二帖是也。一曰狂草如张芝张旭怀素诸帖是也。以上各种通称草书,亦有分矣。可见,古人对于祭侄稿,一向是以草书之槁草来判定的。再看有关《祭侄稿》题跋:明代项穆《书法雅言》:“行草如《争座》、《祭侄帖》,又舒和遒劲,丰丽超动,上拟逸少,下追伯施,固出欧、李(按:欧阳询、李邕)辈也”。明代文徵明跋:“元章(按:米芾字)独称《座位帖》,盖尝屡见,而《祭侄》则闻而未睹,今《宝章录》可考,宜其并称《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论颜书惟取其楷法遒劲,而米氏独称其行草为剧致。……况此二帖皆一时藁草,未尝用意,故天真烂漫出于寻常畦径之外。”元代张晏跋(节选):“此祭侄季明文,今在余家。住京师,尝会诸贤品题,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他认为,历代题跋也都是把《祭侄稿》作为草书来品评的。
他还从有关颜真卿的传记和书学渊源上来判定《祭侄稿》为草书。《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八“段颜”篇:“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怀素自叙帖载:“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期,教以笔法。”可见,颜真卿之于草书,是有真实可信的书学渊源的。
张先生认为,还可从行书和草书的本质属性上来判定祭侄稿是行书还是草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楷书,也即正书,它的本质特征是点画规范,组字的偏旁部首清楚;草书的本质特征是连绵和简化,结体缠绕,字与字之间连绵,组字的偏旁部首已被习惯写法所取代;而行书,则字字独立,点画有连绵飞动之势,但偏旁部首仍保留了相对规范的写法。用这样一个标准来比较一下兰亭序和祭侄稿,就不难发现,兰亭序是典型的行书,而祭侄稿则不然,它连绵、简化的草书特点十分明显,甚至有的地方有“一笔书”的气势。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普遍认可三大行书之说:《兰亭序》、《祭侄稿》和《寒食帖》。此文一出,搅动一池墨水。网友“辽宁青年”认为,祭侄稿中是有一些草书,但大多为行书写法;而网友“童志军”则认为,考古学家已经证明了,历史已经说明了,《祭侄稿》为草书。所以不是天下第二行书,应该更正为天下第一草书为妥……究竟如何定义?本刊将继续关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