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作品价格日益飙涨 谈书法精品曝光

林散之“谈书法”的书法。
林散之的书法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价格日益飙涨,他的一些精品也随之不断浮出水面。南京市民周先生昨天向记者展示了一件林散之书法藏品,实为罕见之作。该作品既不是写唐诗宋词,也不是写毛泽东诗词等惯见的题材,而是一幅谈论书法创作之“要法”的轻松之作。
收藏大家池澄先生偕友人观看了此作,赞叹不已。展卷之时,浓郁的书卷气即扑面而来。虽经岁月的沉淀,此卷仍神采焕然。在卷上,林老写下他对书法创作的深刻领悟:“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肉讬毫颖而腴,筋借墨润而润。腴则多媚,润则多姿。”72字中,谈到了用笔用墨的重要性,以及他一贯以来的对“运中锋”写字的强调。最后,上升到美学上的追求——“腴则多媚,润则多姿”。可见他对书法之“润”的推崇。
文后有“长安同学留念”,推测当为林老课徒的稿件。林老课徒,一贯因材施教。往往同一问题,说法或侧重不同,或角度不同,但都生动浅白,易于理解。
在艺术拍卖市场上,我们常可见到林老的各种书法作品,但大多是演绎唐诗宋词毛诗等现成的作品,自己创作的尤其是谈书法的作品并不多见。
记者采访林老学生张尔宾获悉,对书法有很多心得体会的林老经常跟学生笔谈书法,但大多是用硬笔甚至铅笔写在小白纸条上,有时拿起废纸边就写。“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这段他对张尔宾讲的关于书画家修养的话就写在纸片上,并没有写成完整的书法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论书法”的书法文后还有“74年3月聋叟书于南京”一语。林老为何自称“聋叟”?原来,林散之14岁时父亲病故,家庭生活艰难,半生悲苦。1966年林散之69岁时,夫人病逝,林悲痛万分,顿使双耳失聪。是年,“文革”爆发,林孤身一人在南京生活,来往于南京、扬州、乌江儿女间,经历了七年的流浪生活。1970年春节除夕,他在乌江镇浴池洗澡,不慎跌入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四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因自号“半残老人”。 “聋叟”二字,可见其晚年坎坷命运之一斑。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