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宋墓青白瓷酒具:青中闪白,白中有青

近接河南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凤剑先生电话得知,在该市一座残破宋墓内考古出土了几件瓷器,欣然前往。乍见这组瓷器,只觉眼前一亮,那青中闪白、白中有青、光润如玉的釉面,那勾画自如、流畅劲利的划花花草纹样,令人观后如饮美酒,如醉如痴。
承蒙王凤剑先生惠允,笔者不揣浅陋,将这组南阳首次发现的青白瓷酒具(见图)作以介绍,与同好者共赏。
注壶:或称注子,套筒状兽纽盖较高,曲长圆流,板状长曲把惜已残,长筒颈、蛋圆腹、圈足,造型比例协调、规正秀美,外轮廓线以曲线为主,具有韵律感,通高19.8厘米、底径9.8厘米、口径3.5厘米。通体施透明釉,釉色以青色为主色调,青中闪白,青白相映,极富玉质感,几乎不见开片,积釉处呈淡青色。釉下白胎略闪灰,底足修胎稍嫌粗糙。在器肩部有一划花花卉纹带,以刀代笔,在半干的坯胎上刻划出花叶纹一周,逸笔草草,古朴写意,却也淡雅清新,装饰效果较佳。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器盖上的蹲兽,似狮似狗,寥寥数刀,生动传神,很可能是古代传说中具有佛性的龙的九子之一——狻猊。作为瑞兽,它常常出现在宋代以后的薰炉、香炉的盖上。
温碗:口径17厘米、底径10.8厘米、通高12.5厘米,直口、筒腹、圈足微外撇,深腹罗汉碗造型,通体施透明釉,积釉处呈湖水青色,碗内素面局部有稀疏蝉翼状开片,外腹部刻划有花卉纹样。它与上述注子在釉质釉色、胎质胎色、图案纹样、制作工艺、烧制方法、风格特色等方面完全相同,有理由相信它们是同一窑口、同一窑位,甚至同一匣钵烧成的瓷器产品。
酒碗:敞口、斜长腹略弧,小圈足,造型小而精巧,略有夹扁,口径约13.5厘米、高约5.7厘米,胎体轻薄洁白,自然光下内外刻花可以互见,隔着碗壁晃动手指,指影清晰可见。器壁施青白釉,釉面蝉翼状开片密布,碗内满釉,刻花疏朗,花大叶肥,构图饱满,线条流利而富有张力;外壁刻划菊瓣纹,施釉近足但局部露胎,圈足未施釉,修胎痕明显。胎不够坚致,发糠,敲击声音木哑。
五代以来在淮河以南逐步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窑系,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安徽、福建等省区的34县已发现烧造青白瓷的窑址。青白瓷釉色追求青白玉的质感,洁白的胎质,透光性好,与白中泛青的釉色相互映衬,恰如温润的青白玉。因此,青白瓷一问世就深受世人的喜爱,人们用“只怕风吹去,又恐日炙消”的词句来形容青白瓷的娇贵和工巧。青白瓷在历史上名气很大,青白瓷的仿品首见于永乐官窑,十分精细,以后历代均有仿品。
南阳出土的这组青白瓷,注壶、温碗所表现出釉色偏黄、白胎闪灰、垫砂支烧、划花纹样、圈足微外撇等特征,显然与景德镇湖田窑产品不同,具有五代越窑青瓷的遗风。从目前考古发现看,它与具有地方特色的安徽出土的成套的注壶、温碗在瓷器特征上较为接近,很可能是繁昌窑产品。繁昌窑古称“宣州窑”,曾为南唐李后主宫廷烧制供瓷,南唐王陵曾出土有与该注壶造型相同的青白瓷注壶。其中柯家村窑以专烧青白瓷、白瓷而著称。陶瓷考古表明,它创烧于五代,兴盛在北宋,大约在北宋末停烧。其产品大部分火候较低,胎稍有粗松之感,釉色有发黄倾向,大多器物釉面均有开片,底足多露胎,且修胎痕迹明显,由于含铁量小,胎釉结合处一般没有一线火石红的特征。南阳宋墓出土的青白瓷刻划花碗符合繁昌窑青白瓷的特征。同时,发掘者将该墓断代为北宋中期以前,恰在时间上也印证了这几件青白瓷极有可能就是繁昌窑产品,为我们鉴赏早期青白瓷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