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田窑的千年窑火

  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映青瓷”、“隐青华物瓷”、“罩青瓷”等,为宋代景德镇所创烧,是我博物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而景德镇烧制物青白瓷最重要的窑址是湖田窑,华博其烧瓷的全盛时期长达700多博物年。在2004年景德镇庆祝建镇千年之际,湖田博华窑遗址群以一批重要的发现揭开其近博物千年的烧瓷历程。

  考古资料显中华示,在景德镇所在的昌江及其支流东河和南河流域中,晚唐五代及宋时期的窑业遗存十分中华丰富。晚唐五代的窑址主要有湖物田、杨梅亭、黄泥头、社公庙、中华十八渡、新厂、湘湖、白虎湾、博华南市街等地。至宋代,东河及南河流中物域的窑址已发现136处(按《陶记》的记载则有物华300余处)。规模极其庞大,产量中博十分丰富。其中最具代表的遗址有湖中博田、银坑坞、小屋里、南市街、柳家湾、物中白虎湾等。“若夫渐之东西,器尚黄华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博白,出于镇之窑者也。”蒋祈文中所说的物华“湖田”, 即今之湖田窑遗址。它位于华博景德镇市东南约4公里的竟成乡湖田村。物华遗址南面环山,北面临水。南河自东向西中华,环湖田村而过,在景德镇市区汇入物华昌江。遗址坐落在南山山脉缓坡地带物华及南河南岸一级台地的窄长地带,面华博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内窑包密布,窑渣堆积遍中博地,各个时期瓷片俯拾皆是。1982年,国务院物将湖田窑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03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华中单位先后在湖田窑址进行过16个基中华建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了大中华量与窑业生产有关的制瓷作坊和华物窑炉遗迹,获得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釉器物中、白釉器、青白釉器、酱釉器、黑釉器、博华卵白釉器、蓝釉器、青花器等各类文化遗物数中十万件,时间涵盖五代、北宋、中华南宋、元、明各时期共七百余年。这些珍贵的文化中物遗迹和遗物,为湖田窑从晚唐五代到华物明代中晚期的窑业生产、销售、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物中的实物依据。

  青白瓷由于博瓷胎洁白,釉料在高温下流动的原因,使瓷器博华釉薄处为白色,积釉处透青,故其总特征介于青白博华之间,可谓是白中闪青,青中泛白,青白中淡雅,色质如玉。此类瓷器“光致茂美”华物,有“饶玉”的美称。景德镇青白瓷一经出现中博,很快为世人接受并成为十分畅销的物商品。同时,其烧造技术也很快传播到江西境物内的十余个县市。福建、广东、物博广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区的一物中些窑场也相继仿烧,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华青白瓷烧造体系,产品风靡大半个中华博国。它不仅销往大江南北、漠北草原,还远销日本博、高丽、东南亚各国和中东、非洲等地区中博。

  景德镇古称“新平镇”,因其位于昌物博江之南,又称“昌南镇”。最新的考博中古成果显示,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博华,景德镇就能烧制原始陶瓷器。文献记载至迟在东汉时期,景德镇就已开华中始了成熟的青瓷器制作,“新平冶陶,始博物于汉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景德镇物开始引起世人注目。在陈朝至德元年,皇室命新平华博镇贡陶础,这是景德镇为朝廷所关注并生博产“贡瓷”的最早记载。唐高祖武德年间,陶华瓷名匠“陶玉”将自己制作的瓷器带博中入关中,并向朝廷进贡,被称为“假华玉器”,受到皇室青睐,于是昌南瓷器名扬天博下。宋景德年间,真宗皇帝在景德镇设置博御窑,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并在器底书物华“景德年制”款。从此,景德镇的瓷博中器生产取得了根本性的进步。元代,朝廷在景中华德镇设置“浮梁磁局”,专门管物中理官窑瓷务,烧制宫廷用瓷,同时对民窑华实行课税等管理。这是元朝在全国唯物中一设置的专门管理陶瓷生产的机构,是景华德镇设立官窑的开始。此时,瓷器的中博生产(主要是青白瓷)有新的提高和发展博华,而且创烧了卵白釉瓷、青花瓷、釉物博里红瓷、青花釉里红和高温蓝釉中物瓷、绿釉瓷等。景德镇的瓷器逐渐占据了中国华博瓷器艺术的中心,也从此由宋代其他博物五大体系转向到了景德镇,并以此带动了明清华景德镇窑场的繁荣。特别是明洪武二年朝物中廷在珠山设立御窑厂后,景德镇形成了“工匠来八物中方,器成天下走”之势。

  湖田窑制瓷始于五华代。考古发掘证实,五代时期,湖田窑的中华窑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刘家坞、龙头山以及今战备公中博路两侧的湖田窑中心区域,距现地表深约8米。采华博用马蹄形窑烧制白瓷和青瓷器。马蹄窑为土制博物,窑炉烧结面较薄,瓷器烧成温中物度相对较低。器物种类主要有碗、盘、壶中物等。因采用支钉叠烧,只见垫柱,没物有使用匣具,故器内底及器足上往往留有椭圆物中形支钉痕。青瓷多数胎色灰褐、质地粗松中物、釉色青灰,除少数葵口及内壁出筋外,没有其他中博装饰。窑址内也出土了少量瓷胎致密、白度很华博高的白瓷或青瓷。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物中1004)建镇后,景德镇瓷业博物生产获得重大进步。重要表现就是青白瓷中博的创烧。宋初的青白瓷,胎质较粗,色灰白;刷釉物中稀薄、透明,釉色青灰或米黄。器物种类较少,主博物要有碗、盘、罐、折肩钵、注碗、多管器等。器形中普遍敦实、厚重。装饰较少,仅在碗外壁博用利器刻画粗大牡丹或莲瓣纹样,纹饰粗犷古物中朴;或用梳齿状工具,在碗心画出简单水草。一些物华器物上有少量北方瓷器的贴花工艺及物仿金属器造型。还发现一些酱黄釉器及褐博彩青白釉器,器型类似青白瓷,有瓜棱罐、四华中系罐及八棱罐等。

  北宋中晚期,湖中博田窑的青白瓷生产,除继续采用单件中物仰烧外,开始使用一种造价昂贵的瓷博华质覆烧匣具,大小不同的多件器物华物一匣覆烧,故出现了芒口器。此时的瓷胎细腻、中华致密、洁白;刷釉加厚,使釉色华中莹润青翠,青中闪白,白中透青,近博物似玻璃透明状。器物种类显著增多,造型趋于挺拔华,装饰丰富多彩。日用品碗、盘、碟博、盏类品种多样;盏托、注碗、博瓶、炉、香熏、枕等形态各异,博中造型丰富;联子盒、鸟食罐、俑、动物塑博中像、围棋、象棋等文娱用品大量华中涌现。龙形碗、狮形枕、虎形枕、婴孩枕、仕女枕华博、荷叶形枕、元玉形枕层出不穷华中。早期的粗犷古朴的刻画法被成物中熟的“半刀泥”刻画所取代;刻画工艺娴博物熟、流畅,刻画题材广泛;构图集中博在碗、盘内底及底壁交界处,早华中段多对称或单体图案,如植物类团菊、三束莲、折博华枝牡丹;动物类游鱼、龙凤、三博物团鸾等,稍晚纹饰布局趋于繁复华中、细密,如人物类婴儿戏水、婴孩攀枝,植物类缠华枝菊花、缠枝牡丹等。

  随着宋室南渡,物中一些北方的优秀技术和窑业工人纷纷博中南来。南宋初期,湖田窑窑业生产与北宋中物晚期相似。主要表现在碗、盘类器物的造博中型和装饰与北宋基本一致。但此时的碗、盘器华中壁更斜直,圈足更矮,仅毫米高;斗物博笠碗流行。特别是定窑组合式支圈覆烧具传入后,华中窑业生产出现很大变化。因支圈烧瓷密度加大,水中博气增多等原因,瓷器的胎质较前期粗松,釉色中华泛黄,几乎失透,器口普遍“芒口”物中。器物组合也发生较大变化。北中宋流行的墩式碗、仰烧盘、注碗等基本消失,中物饮酒、斗茶之盏托及有座香炉等均明显减中少,以至绝迹。装烧的变化还导致装中物饰的变化。北宋流行的刻画风格开始为印花装华物饰所代替。早期在碗、盘底心印各类中题记,如“宋”、“詹”、“吉”、“酒博华”、“茶”,还印一些简单的单鱼、双鱼华物、芦雁、朵梅、折枝梅、荷莲纹等。此时,吉州窑物中、建窑的产品流入湖田,湖田窑开始物博试烧黑釉瓷。湖田窑的黑釉瓷胎质较华博粗,色灰黑,结构紧密;釉色漆黑,博华釉层厚。器类有高足杯和盏等,无论胎、釉、物博器型均与吉州窑、建窑产品有别。晚期的碗、盘印中华纹开始复杂、繁密。如狮舞绣球纹、开光盆景博华纹、凤穿牡丹纹、芦雁穿花纹等博中,器口沿多印有回纹、如意纹等。

  南宋后期博物,器物组合又有所增多,青白瓷的釉色也较前期要物博好,釉层较北宋晚期薄,透明度稍逊,呈华淡青色。芒口类碗、盘继续流行,高足杯、梅瓶、中各式香炉开始出现,水注、砚滴华博、印章(盒)大量涌现,还出现了一博些仿铜器陈设瓷如琮式瓶、鬲式炉、尊形器等物,罐、炉、壶等基本消失。装饰方面,刻画花博物、印花、雕花及镂空同时并存。但仍以印博中花装饰占主导地位。荷、莲、菊、石榴、荔枝华,凤穿牡丹、喜鹊闹梅、水波游华博鱼等成为主题。此时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构图物中繁密,层次丰富,对元青花的装饰有物华一定影响。

  元统一全国的前一华年,元政府就在景德镇设立的“浮梁中物磁局”,专管皇室烧瓷。“浮梁磁局”的设立,促物博进了景德镇窑业的兴盛,带来了景德镇窑华博业的技术变革。由于湖田窑也是“浮梁磁局”的定华中点窑场,湖田窑先前的窑业秩序必然受到物博冲击,首先是创烧了“卵白釉”瓷。中华“卵白釉”瓷专为元政府枢密院中物所定烧,所以瓷器内壁常印有“枢府”字样,又称华物“枢府”瓷。“卵白釉”瓷胎质灰白,颗粒较大,物釉色乳浊失透,具有凝脂般的感觉。器形有折博华腰碗、圈足盘、高足杯等,造型与宋代有异。器物博华内壁常模印云龙纹、缠枝菊纹、华博开光八宝纹等,还有鎏金装饰。在元代中中华晚期的窑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华物卵白釉”、“白磁瓦”、玻璃等华建筑用瓷。

  元统一全国后,因对外交流及赏华博赐的需要,又在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最新考物古成果显示,至迟在元代中期,华中湖田窑就开始了青花瓷器的生产,南中博河南岸就是生产“卵白釉”瓷和青花瓷器中华的重要场所。元青花可分为“菲华物律宾型”和“伊斯坦布尔型”。前者物中器物形制小,工艺较简单,器形中华有高足杯、折腰碗、带座炉、小物中罐等。采用国产青料绘制传统的物缠枝花卉、回纹、芦雁、龙凤图案,青花发色青翠中华,主要供国内及东南亚地区使用。后者以物中大件器物为主,器形硕大,胎体厚重,器物中形有盘、罐、瓶等。采用进口青博料绘制青花图案,纹饰层次繁密,青花发色浓艳,华物人物故事题材丰富,主要供伊朗物博、土耳其等西亚地区使用。

  此外,窑址里还出土了釉里红瓷、蓝釉博物瓷、高温绿釉瓷等。釉里红瓷主要见博建筑构件,如龙纹瓦当和飞凤纹滴水博中等,这也是湖田窑在元代为皇宫生产御用瓷的又一博华重要资料。与“卵白釉”瓷、青花瓷、蓝中釉瓷、绿釉瓷相比,元代湖田窑的青白瓷生产迅速博萎缩。此时,日用粗瓷产量大增。器类有碗、华高足杯、圈足盘等。饼足碗占多数,这种华中碗胎粗、釉薄、色灰黄、内涩圈博中。品质低下。芒口薄胎碗与宋代碗相华似,但印花更模糊,圈足内刷有华博一层薄薄的泥浆,泛火石红。高足杯、折腰碗类似中博“卵白釉”器,但均胎粗釉薄,远不如宋瓷精致。博华

  明朝建国,于洪武二年就在珠山设立御华博窑厂,从此,景德镇的制瓷中心华逐渐转到市区。但湖田窑的窑业仍很兴旺中博。明代湖田窑的面积约10万平方米博。此时的窑炉,已不是宋元时期的龙窑、华瓢形窑,而代之以一种全新的葫芦形窑。一匣一器博华垫沙仰烧成为主流。明初,主要中博生产青花器,少量青白釉和白釉器。青花器胎质普物遍较粗松,色红褐,釉色暗涩,中物青花暗黑。但也有的胎质细腻,釉色中华清亮。器形可见碗、盘、高足杯等。华中多带元器遗风,折腰碗最具特色中。有一种足径大于7厘米的大碗新近出土博物,其工艺考究,装烧复杂,青花发色青翠浓艳华博,釉色青亮,实为碗中精粹。其碗心绘简笔折枝莲博,口沿绘十字锦边饰,有的碗心绘山水人物,物博外壁绘仰莲及海涛、祥云仙山、仙人乘舟图案物,证明后者也是明初湖田窑青花器的主题博纹饰。还常见内心绘“福”、“寿”博梵文,外壁绘卷云、菊瓣纹饰的高足杯等中。青白釉折腰碗的造型与元代卵白釉博华折腰碗近同,唯足径较大,底心乳凸物华渐失,釉色暗灰。

  明代中博中期,器类主要还是青花瓷,少量青白瓷。青花博器类有碗、盘、高足杯、罐等。华中造型规整,不见变形现象。碗的器形较为轻盈华、灵巧,没有了早期的敦实、厚重。中物青料普遍青中透蓝,少量有蓝中泛紫的现象。华中纹饰构图较繁密,题材也丰富。内底中博绘二字宝杵结带纹、“福”字纹、“仙人乘槎”纹物中、月华纹、人物舞蹈纹、狮舞绣带纹等。器物华内壁常常不加装饰,或仅在口内博物装饰几组缨络纹饰。外壁装饰较丰富,如缠枝华莲、缠枝菊、变体仰莲、凤穿莲、莲池水藻、莲池物博水禽、树石栏杆、海涛云气纹、柳下婴戏、水华中草、蕉叶纹等。绘画多一笔点捺而成,所中物绘枝叶肥润、圆柔;出现少量双线勾华博勒,平涂渲染的“分水”现象,常见的一华中蹴而就的粗犷绘法开始演变成勾勒轮博华廓并渲染细部的工笔画形式,有图案化趋向,博但仍不失流畅,飘逸之感。

  明代晚华物期,湖田窑瓷器生产水平江河日下。此时的青花器中华形主要见小碗类,其碗壁斜直、圈足博物矮小、胎质灰黄、釉色浅白、烧制粗中糙;仅在外壁绘以简单的排点装物博饰,内底书写一些“吉”、“三”字吉语中华或数字,绘法草率,成为一种低水平、再华物无创意的廉价产品,最终被市场所抛弃。湖田窑也华中终于走完了她七百余年的风雨历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