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瓷中的精品主席瓷

  1974年初,湖南、山东、江西等历史上三大名窑所在地接到了中央布置的一项任务,为毛泽东主席烧制一套生活用瓷。接到任务后,这三个省倾尽所能,精心制作,在1974年10月按时拿出了各自的样品。结果,景德镇技高一筹,被选中。1975年元月,上面正式下文生产‘主席用瓷’,取名为‘7501工程’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文革瓷”因鲜明时代特征而独具魅力,而“主席用瓷”则无疑是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代表。

  其实,主席瓷有两种:一种江西景德镇生产的“7501”,也称“中南海瓷”;另一个是来自主席家乡湖南的醴陵瓷。

  醴陵瓷能成为中国近代名瓷,主要得益于清光绪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出任过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的湖南湘西凤凰人熊希龄。相传熊希龄曾亲自携醴陵  瓷入京,贡呈慈禧太后,并得到赏赐金牌。

  后来,这种釉下五彩瓷器名扬世界,并在五十年代末烧制了第一批主席用瓷。首批送往中南海的茶杯共60件,杯底印有“湖南醴陵”楷体字样及和平鸽标志。很多藏家将这两种为主席定制的专用瓷器称为“红色官窑”。

  “红色官窑”成名较早,大约80年代就有人关注这方面收藏。到了九十年代初,拍卖市场一启动,“红色官窑”即平步青云。   红色官窑不仅具有文物价值,它的工艺价值也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可以说代表了20世纪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红色官窑的生产可以说是集合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工匠来制作,它的艺术价值非常高,其中的精品都送往中南海,而剩余的被拣选出的库存瓷器则流落民间。

  据闻,1982年春节前夕,研究所曾将封存的部分“7501”连同其他库存产品一起当做福利分发给了本所职工,其中也包括试验时留下的釉上彩“水点桃花”。“‘7501’瓷非常稀少,我曾经见过一件‘芙蓉对花碗’,是由景德镇一位特级工艺大师亲手画的,碗内外的对花分毫不差,十分精美。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