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瓷的发展过程和艺术特点(三)

  “文革”时期全国各地陶瓷制作的共同风格艺术特色

  “文革”陶瓷均以迎合文化大革命形势的需要,制作出各种富有“文革”特色的艺术陶瓷,既有其共同的“文革”形势的风格,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用色、用料、制作特点。其中制瓷最著名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彭城、广东汕头、大埔、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河南神垕等;采制陶最著名的有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四川荣昌、湖南铜官、山东淄博等地。下面重点介绍各自的制瓷特点。

  1、景德镇瓷器

  瓷色洁白并带有玉的光泽,透明度较高,釉面光洁,白里泛青;瓷质坚实,瓷化完全,敲击声音清脆而韵长。细瓷手工彩绘,特别是高级粉彩,大多是书画金石集于一体,有画必有题字,如“五彩毛主席诗词图纹瓶”,就充分展示了画与字的成功结合,花色品种,特别是“文革”后期,代表性的有青花绘画有串枝莲、缠枝牡丹、梧桐特别是经常绘制梅花,称“蓝枝梅”。粉彩绘制的花纹凸起,表现较多的有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雪山景色,反映文化大革命形势方面的祖国山河一片红、突出工农兵形象的图案、红卫兵塑像、歌颂“样板戏”、毛主席纪念章、毛泽东用瓷梅花、牡丹等图纹。

  2、湖南醴陵瓷器

  醴陵瓷以胎薄,透明性好,白度高见长,一般呈玉白色。最有特色的品种是釉下彩,釉下彩的基色近30种,通过调配复色可达百种以上。有花卉、人物、山水、羽毛等图案。

  3、唐山瓷器

  唐山瓷普遍以经济使用的日用瓷为主。畅销面较广的大宗品种有三大碗(蓝边或贴花装饰釉面微黄的粗瓷碗),宫碗、绳边碗、光边碗及喷花装饰的桷壶(又名桥壶)。文革期间的细瓷装饰以喷彩瓷和雕金装饰的高档餐具、茶具著称。有毛主席像章、反映革命大批判方面的瓷板、碗、盘等。

  4、德化白瓷

  文革德化瓷以白瓷著称,俗称“鹅绒白”,釉面晶莹滋润,色泽柔和,光洁无暇,文革期间,多以生产日用瓷,盘、碗、壶、杯、盅、坛、餐具、茶具、咖啡具等。一般瓷胎轻盈,同样又生产艺术瓷,人物有毛主席坐像,毛主席站像,毛主席像章,女民兵,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等。无论是一般白瓷,还是建白瓷,一般不施彩,同样是传统喜欢的“猪油白色”、“象牙白色”,这种白色瓷多用于高级瓷雕和仿古瓷。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