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无对窑变无双

  宋代钧窑早期崇尚天青色,以蛋白石光泽青釉为基调,以氧化铁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出天蓝、天青、月白等颜色。后来在釉料里添加氧化铜,烧制时经氧化、还原焰作用呈现红色,并与天蓝、天青、月白等色相互融合,形成红里透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寓白、白里透红、青蓝错杂、红紫交融等多种窑变效果,而且每一件的呈色都不同,故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因钧瓷色彩极其丰富,所以不同的釉色有不同的名称,如海棠红、玫瑰紫、葡萄紫、茄皮紫、丁香紫、柿红、胭脂红等。

  在釉质方面,钧瓷用的是石灰碱釉,因而流动慢,黏度大,釉层肥厚,纹理深沉多变,釉层可见流动痕迹,油面闪烁着非金属油性光泽,有“釉如膏脂润如玉”的特色。

  钧窑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民窑产品相对较粗,官窑产品件件皆为精品。官窑产品造型规整,均施满釉,一般器内施青蓝釉,器外施红紫釉,也有内外皆施同一种釉的。釉面上常有状如蚯蚓在泥上走过的痕迹,称为“蚯蚓走泥纹”。圈足内多刻有一至十的数字,“一”是最大器物的标记,“十”是最小器物的标记。

  窑变釉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明代窑变工艺几乎失传,清朝曾竭力仿造宋钧官窑器,但烧造水平难以企及。由于宋钧官窑器传世极少,因而成为历代收藏家追捧的对象,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目前钧瓷官窑器多被博物馆收藏,有些人认为民间不可能藏有官窑器。然而世事无绝对,笔者曾见过一件似乎无可挑剔的宋钧官窑器。这件瓷器为葵花口盘,口径32厘米,足径12.3厘米,器内施青蓝釉,器外施红紫釉,底足施酱釉,圈足内刻有“一”字,该器上薄下厚,造型典雅。接近底足的位置釉层极厚,凸起处高出釉面几毫米。器内遍布蚯蚓走泥纹,釉面润滑,乳光内含。釉色过渡自然,层次丰富。海棠红呈色美艳绝伦,不亚于任何一件传世官窑器,可谓难得一见的钧瓷珍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