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施釉工艺看古代陶瓷的釉质鉴定
2012-09-25 00:12:37 来源:藏瓷网 已浏览次
陶瓷的釉料原本呈粉末状颗粒,要使其附着在坯体表面,就需要加入适量水调成液状,利用坯体的吸水性将其施着上,待水分蒸发后再经高温煅烧,熔融成玻璃状釉面。古陶瓷的施釉方法有多种,其中包括涂釉、浇釉、浸釉、漂釉和吹釉等。采用什么方法施釉,需要根据釉浆的性能、坯体的强度、器物的大小以及施釉的部位等因素而定。坯体在施釉前均应适当干燥,使之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同时应打扫干净,清除灰尘。不同的施釉方法产生于不同年代,在陶瓷表面也会留下不同痕迹。它就为我们判定古陶瓷的制作年代和真伪提供了一个客观标准。
浇釉是将釉浆浇到坯体表面,然后除去多余的釉料。浇釉最早出现在原始青瓷的施釉工艺中。原始青瓷釉料的颗粒相对较粗,掺和其中的草木灰又未经陈腐处理,所以草木灰和瓷土之间易产生分离现象,且悬浮性差。在施釉过程中必须用釉勺不断搅动釉料,使其均匀,再将釉浆浇到器物上去。除此而外,汉绿釉和唐三彩等琉璃釉器也多采用浇釉工艺,这是由于琉璃釉本身也是一种悬浮性较差的釉料,其中的石英和氧化铅极易产生分离现象,大面积的施釉必须一边搅动,一边浇施。此外,景德镇的瓷器在清代之前,大、中型器物也多采用浇釉工艺。这是由于景德镇的瓷土干燥强度低,搬动中易产生破损,特别是釉下彩绘器,在浸釉中极易造成前功尽弃,所以体型稍大者都采用不需剧烈搬动的浇釉工艺。
浇釉分正浇和反浇两种。一般来讲,浇釉是要将器物放置平稳,将釉浆从器物上部浇下称为正浇;把器物倒置,口沿朝下,釉浆由底部或下半浇流向口沿称反浇。浇釉又分手工浇釉和慢轮烧釉两种。慢轮烧釉是将制品置于能够旋转的慢轮上,一边转动慢轮,一边将釉料浇于坯体上,在器物表面会留下起始痕迹。元代青花大罐就采用此种浇釉方法,只是在浇釉过程中要将器身浇满,这样就会使底足上也留有釉迹,事后还要清除。
涂釉又称刷釉,是用毛刷蘸取釉浆在器物表面或内壁进行刷涂。涂釉也是一种最古老的施釉方法,是由原始陶器刷浆工艺演变而来的。涂釉器物表面会留有明显横向刷痕,涂釉一般是在慢轮上进行。由于坯体采用素烧工艺,且釉层较厚,在干燥过程中往往产生龟裂现象,迫使工匠在入窑前再蘸水刷涂釉面消除裂纹,烧成后的釉面会隐约留有刷痕。现代仿品都没有此特征,它可以成为我们鉴别真伪的技术要点。
涮釉又叫荡釉,就是将适量釉浆倒入器物内,然后旋转晃动器物,使釉浆均匀地附着在器物的内壁上,然后将多余釉浆倒出。宋代北方各窑口器物内壁的所谓护胎釉多采用涮釉工艺。
浸釉又称蘸釉,最早出现在西汉晚期原始瓷器上。这一时期的釉浆,悬浮性得到明显改善,开始采用浸釉工艺。浸釉,顾名思义就是将坯体浸入釉浆中,使之附着一均匀釉层的方法。釉层厚度由浸入釉浆中的时间长短和釉浆浓度来决定。古代是徒手操作,往往要浸两道釉,第一道釉的釉层看上去较薄,通常称为护胎釉。对于大多数器物来说,内外釉多同时浸,一次完成。它不但需要有较高的坯体强度,而且还需要掌握熟练的施釉技巧。
吹釉是将釉浆倒入吹壶,用嘴对着壶口上的吹管吹气,流动的气体将釉浆吸入喷口,以雾滴形状喷涂到坯体表面,类似于现代喷漆工艺。吹釉工艺最早出现在清代康熙时期的景德镇,并延续至今。它彻底解决了坯体干燥强度低,不易施釉的难题。20世纪90年代以前,景德镇仿元青花和明代瓷器时,多习惯采用吹釉工艺,瓶罐内壁上会留下吹釉时产生的釉点,且釉面平整无泪痕,凡有此特征者均为当代仿品。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