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陶瓷收藏何必谈“仿”色变

  中国是陶瓷之乡。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人爱陶瓷,更喜欢收藏陶瓷。

  谈到高古瓷,人们都视其为稀世珍宝,但是说到“仿古瓷”时,很多人脸上露出鄙夷的神情,就好像仿古瓷是过街的老鼠一般,几乎要到了人人喊打的程度。高仿瓷何罪之有,为何要谈“仿”色变?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对高仿瓷不了解,认识不够。

  高仿品≠赝品

  人们通常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高仿品就是赝品。所谓赝品就是以假充真的物品或物体,常指廉价的或以假乱真的仿制品,冒充真品来进行欺骗,尤指为了牟利;而高仿品则不同,其制作技法要能完全达到古人的水平。为的是满足人们崇古审美的要求,把原来只有博物馆藏有的珍宝复制下来,在自己家里赏玩,并不是以此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所以高仿品≠赝品。

  收藏与高仿品

  首先强调高仿品有收藏价值。任何朝代的瓷器都有仿古瓷,清朝的瓷器有仿明代的,民国瓷器有仿清代、仿明代的,在当时虽然也是仿制品,但现在也是古陶瓷,与同时代的瓷器有相同的价值。从历史角度说,历代文物都是由复制延续下来的。比如:《兰亭序》历代都没见过真迹,能看到的只有褚遂良、怀素等人的摹本。还有历史上的各代文物均是以复制形式发展和传播,如今这些也都成为了文物,并冠以唐仿、宋仿、明仿、清仿,就连民国仿的现也有其相应的价值,所以说只要是精品的艺术陶瓷,仿品一样值得收藏,而喜欢收藏当代陶瓷的爱好者也可以解除后顾之忧,除了收藏当代名家作品之外,也可以放心的收藏当代的高仿精品了。

  结语:

  清雅隽永、古朴精致的中国瓷器意境,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美观大方的仿古艺术陶瓷和当代名家艺术陶瓷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陶瓷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和欢迎。现在的艺术陶瓷不管在制作工艺还是绘画技巧上都精湛绝伦,作品创新性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愧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史上的奇葩。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