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时期的瓷器精品青花人物故事筒瓶鉴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代晚期的连年战乱,国力衰竭,天启后期朝廷已不再下令烧制官窑瓷器。崇祯一朝17年,御窑厂继续处于荒废停滞状态,但这个时期景德镇民间的瓷器制造却并没有停下脚步。崇祯民窑瓷器一改明代中期以来一直延续到明晚期的粗糙劣质的风格,进入中国陶瓷史上少有的民窑高度发展时期。个中缘由,一是由于明代末期御窑厂虽然停烧,但御窑厂余存的上好青花钴料,精细瓷土散落到了民窑瓷场。另一方面身怀高超技艺的大量制瓷艺人,为了生存从御窑场脱离出来开始为民间瓷场服务,艺人们开始从御窑场限定的绘画技巧与装饰纹饰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摆脱了皇家官窑审美制度的约束与限制,民间工匠与画师们的艺术与创作思想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艺术的创作不再是为皇家统治阶级服务,民窑产品的创作异常活跃,空前繁荣。

 

  同时,由于战乱不断,人心不稳。一些文人艺术家也借着艺术的创作发泄对时局的不满,与对世外桃源生活的梦想与追求。首先是造型上创新。笔筒,筒瓶等具有文人气息的新器型大量出现。纹饰也开始从官窑器物上经常使用的龙、凤、缠枝莲、牡丹、菊花、八仙等传统图案上面摆脱了出来,出现了画面清新的花鸟、山水图案。尤其是人文气息极强的绘画风格开始形成特色,戏剧内容、神话故事大量出现在青花瓷器上。这个时期的人物故事题材则更为广泛,所见题材有苏武牧羊、刘海戏金蟾、对弈图、竹林七贤、携琴访友图等。将诗、书、画、印等中国传统绘画运用到青花瓷器的作品中,是崇祯时期景德镇陶瓷艺人将人文思想结合于艺术的重要创新。这一创作风格一直影响到清早期的顺治康熙制瓷工艺。

 

  这件崇祯青花人物故事筒瓶高47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6.5厘米,敞口,颈部绘蕉叶纹,腹部为人物故事图,刻画随意生动,构图饱满,底部无釉,底心内凹,釉面光亮如新,青花发色蓝中带紫,实属崇祯时期的精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