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浦生讲述明代青花瓷器鉴赏(六)

  明嘉靖朝

  典型器

  有嘉靖帝王年号款的官窑器,如明嘉靖青花龙纹盖罐,明嘉靖青花群仙祝寿盘、明嘉靖青花山水人物带盖梅瓶等。

  青料

  此朝烧瓷时间比较长,青料发色不一。最具特点的是回青料,呈色紫艳,有别于其他各朝。品种有青花五彩、黄釉青花加红彩、黄釉青花、青花矾红彩、蓝地白花。

  纹饰

  除传统纹饰以外,道教色彩纹饰增多,有云鹤纹,许多器物都用来做边饰,还有松竹梅纹、缨珞纹、八卦纹、八仙纹、花组字纹及树枝组字纹、折枝花托八吉祥纹等,都比历朝为多,其中花组字纹为独具特色的纹饰,婴戏图纹、高士图纹、鱼藻图纹被广泛采用。

  胎釉、造型

  小件胎极细,釉极润。但大件胎较粗,釉亦不及小件润泽。多大件,如大盖罐、大缸、大葫芦瓶、大碗、大盘等。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云龙纹大盘,口径73 厘米、底径49.3 厘米、高9 厘米;双凤穿花纹大盘口径71 厘米、底径50 厘米、高6.4 厘米,造型均为浅腹,圈足平切,外斜削一刀,砂底,满布窑红。异形造型多,多见八棱、四方、六焦、上圆下方葫芦式造型。朝珠盒造型十分少见。

  款识

  此朝历45 年,款式比较杂。底款为六字二行、四字二行双圈竖楷款,多六字一行边额款,多用“制”字,少用“造”字。字体瘦长,布局往往斜行不齐。款字特征: “大”字常见撇捺平开,“靖”的“立”旁位于“月”上。

  工艺

  琢器腹部见接痕。大件工艺显得粗糙,不够规正。底见火石红刷痕,大盘为圈足平切。

  明隆庆朝

  典型器

  “大明隆庆年造”款团龙纹四格方盒等有帝王年号款的造型规正的器物。此朝器物比较少,但是较嘉靖朝的质量高。

  青料

  用回青料,但因炼制得好,发色为用回青料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最悦目的,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品种有青花红绿彩、青花红彩、黄釉青花。

  纹饰

  题材大都承嘉靖旧制,但画意较前朝的潇洒,人物身材修长,姿态飘逸。纹饰特点是常以蟠螭龙纹做主题纹饰与边饰,常见团龙、团凤图案。

  胎釉及造型

  胎坚致细密。釉面白中闪青,光亮,肥腴。造型的总体特征是器物较矮扁。各式盖盒、提梁壶为此朝新品种,有卧足碗。小件造型多承前制,大件极少。

  款识

  此朝历6 年,款少。多见“大明隆庆年造”六字二行双圆款,也见“隆庆年造”四字二行楷款。与其他朝代官窑款不同的是不用“制”宇,而用“造”字,且有“隆”字右下不用“生”字,而用“正”字的情况,有个别大器的一行字款书于器物口沿内。

  工艺

  小器胎薄,器型工整,制作精细。

  明万历朝

  典型器

  明万历朝青花瓷典型器有“大明万历年制”官窑款的正规的器物。此朝器物较多,所用的日常用品和陈设器都可见到青花瓷,大器尤以梅瓶为佳。

  青料

  早期用回料,发色同嘉靖,晚期用石子青料及浙料,呈色淡,发灰,一直延续到天启时期。品种多淡描青花,还有白地蓝花、蓝地白花、青花紫彩、青花绿彩、青花红彩、红地青花等。

  纹饰

  布局繁密,主题庞杂。锦地开光是本朝纹饰特点之一。锦地纹饰多借鉴于云锦,“卍字不到头”为常用锦地纹饰。另一特点是福禄寿的内容多,画面多讲寓意,此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

  胎釉、造型

  胎质较前为粗,釉白中泛青。此万历朝造型是历朝中最多的,大件较嘉靖明显减少,多棱器较多。壁瓶为新出现的器型。莲花洗为此朝的特殊器型,别的朝代少见。

  款识

  此朝历48 年,带款器较多。琢器多见六字一行单框款,圆器多见六字二行、四字二行双圈款,楷书严谨规矩。款字特点:“大”字撇短捺长;“萬”字草字头、羊字头皆有;“制”字“衣”的第四划、第五划相连。

  工艺

  小件质量尚好,但明显不如中期。活环瓶的活环工艺及镂空工艺很有特点。

  明泰昌、天启朝

  泰昌朝历30天即亡,所见泰昌款期均为后仿。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以后,朝廷就没有下令再造官窑器的记载,景德镇御窑厂萧条冷清,逐渐歇业停产。天启帝王年号器物非常少见。款识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器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