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与现代仿品的五个不一样
2012-09-20 23:38:25 来源:藏瓷网 已浏览次
古陶瓷作为东方艺术品中的收藏热点,已经越来越受到收藏投资人士的青睐。然而对陶瓷“真不真,老不老”的问题,却长期困扰着广大古陶瓷收藏爱好者。现在无论从出版的有关鉴定类书籍,还是培训班上老师讲授的均离不开“五看”,即看器型、看纹饰、看款识、看釉彩、看工艺。但是这种传统的鉴定方法,早已被现代技艺熟谙的仿古者所掌握,许多仿古作品惟妙惟肖,连专家也经常看走眼。
笔者认为,尽管古陶瓷中隐藏着许多历史的秘码未被破解,令无数掏了高昂“学费”仍旧迷惘的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但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近几年来,苦心研究观察了数千件古陶瓷碎片及标本,发现古陶瓷与现代仿品也有五个不一样。
一是古陶瓷上的自然剥釉与现代仿品人工剥釉不一样。古陶瓷脱得掉的釉层碎块呈较硬的大小片状或颗粒,有棱角,像碎玻璃,多发生在釉面开片的交叉处,器物周身可见,在单色釉的瓷器上体现更加明显。而现代仿品的剥釉是人工采用电动刻笔钻下来的,露出的坯体,表面有许多麻坑,而且只表现在瓷器的突出部位。自然风化的剥釉古瓷,釉面通常仍有光泽度,而经酸处理的赝品,表面失光。
二是古陶瓷的使用痕迹与现代仿品不一样。古陶瓷由于世世代代经过人与陶瓷的触摸,再加上经过无数次的迁徙、搬运,免不了要磕磕碰碰,这些都会在古陶瓷上留下使用过的痕迹,这种自然痕迹是不规则的、横七竖八的、杂乱无章的。而现代仿品的使用痕迹,是经过人工用砂纸打磨出来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笔者所指的使用痕迹主要是指民间日用的盘、碟、碗及盛装食品、饮品的瓶、罐、壶等,不包含皇室宫廷封存数百年从未动过的“库货”。
三是古陶瓷胎釉结合处的氧化色线与现代仿品不一样。古陶瓷由于年深月久的氧化,在瓷的表面都会发生化学反应,尤其在胎釉结合部位,往往会出现“一线红”或“一线黄”,这种色线是从瓷胎里往外透出来的,是洗也洗不掉,刮也刮不掉的。而现代仿品是等瓷器烧制完后,再用人工涂抹的颜料,经水一洗就脱色了。
四是古陶瓷物理澎胀系数与现代仿品不一样。对于里外都上釉的古陶瓷,由于长期受空气热胀冷缩的影响,往往在器物的内壁会出现一些不规则的裂纹,俗称“鸡爪纹”。而器物外壁却少有此类现象,这是由于器物内外壁澎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裂变,而现代仿品基本上看不到“鸡爪纹”,里面是光溜溜的。
五是古陶瓷胎骨的疏密度与现代仿品不一样。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在古陶瓷中,釉是衣,胎是骨,再高明的仿古者,也模仿不了古瓷器的胎骨,原因是古代是人工炼泥,做瓷器的胎泥要放置陈腐若干年,导致陶瓷不够纯净,含金属杂质较多,烧出来的器物胎质疏松,常有细小的气孔从露胎处冒出来。而现代仿古的胎土是通过机器碾磨的,非常缜密,烧造出来如同年糕一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