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收藏与鉴赏:梅花纹寒玉壶
紫砂壶起源于宋代,明代万历年之后,宜兴紫砂进入了其繁盛的时代。紫砂陶器在数百年的流传、使用过程中,逐步演变成今日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这个由日用陶器变为实用和陈设相结合的工艺品的演变,除了得天独厚的紫砂泥与历代陶艺人的贡献外……
寒玉壶
紫砂壶起源于宋代,明代万历年之后,宜兴紫砂进入了其繁盛的时代。紫砂陶器在数百年的流传、使用过程中,逐步演变成今日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这个由日用陶器变为实用和陈设相结合的工艺品的演变,除了得天独厚的紫砂泥与历代陶艺人的贡献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历代文人的参与,为紫砂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文人参与紫砂制陶或托物言志或以壶养性,他们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紫砂壶形制的变化和装饰。
陈鸿寿(1768—1822),字曼生,曾任溧阳知县,与其好友钱杜(1764—1845)、改琦、汪鸿、查梅史等人,皆善书画篆刻,且喜爱紫砂,他们在公余之暇,结识了当时著名的紫砂工艺家杨彭年、宝年、凤年兄妹及邵二泉、吴月亭等人,共同研制设计新的紫砂壶样式并由杨彭年等人制作,因而被世人称为曼生壶。
杨彭年(约1772—1854),字二泉,清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他善制茗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在陈曼生周围有一批研究、设计、玩赏和为紫砂题铭作画的艺术家,钱杜就是重要的一员。钱杜,字叔美,号松壶(松壶小隐)、壶公,工诗、能书善画,画梅花师法宋代赵孟坚,幽冷疏散,可与扬州八怪中的金农、罗聘媲美。钱杜与陈曼生友善,亦常为杨彭年等紫砂工艺家的作品题诗作画。今向您介绍的就是天津博物馆所藏杨彭年制钱杜书画的寒玉壶。
寒玉壶(见图)形若半瓦,微弧底,通体石榴皮色,腹部由钱杜刻一株梅花直至壶顶。作者运刀如笔,梅干劲健与枝疏芯冷形成了强烈反差,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壶腹下部一字款书“叔美为昙如作”,另一面作篆书“寒玉壶”三字及行书七绝一首:“一枝两枝翠蛟影,千点万点春烟痕。忽忆西溪深雪里,橹声伊轧到柴门。壶公戏题丙子二月。”切题“寒玉”且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该壶做工精致,泥料上乘。壶形归类于圆柱形壶,将壶身平放,即可感觉它是圆柱体的一半。此壶半月形的壶身,石榴皮的颜色,给人以寒月的遐想。嵌盖,桥形钮,显得自然、简洁。壶身短流,环形把处理得自然协调。由钱杜刻的一枝梅以及题诗更是画龙点睛,篆书行书运用自如、不失法度,是一件文人与紫砂艺人合作的紫砂成功之作。而这种合作也加深了紫砂陶的文化深度,确立了紫砂陶的艺术地位,同时蕴涵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