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书画识古陶瓷真伪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刚刚对古陶瓷产生兴趣时,启蒙老师熊之理先生对我说:“要想能正确地给古陶瓷断代,首先要具备对中国书画的鉴别眼力,如果看不懂中国书画,要想能读懂中国古陶瓷几乎是不可能的。”
元代青花如意印花缠枝牡丹纹菱口盘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刚刚对古陶瓷产生兴趣时,启蒙老师熊之理先生对我说:“要想能正确地给古陶瓷断代,首先要具备对中国书画的鉴别眼力,如果看不懂中国书画,要想能读懂中国古陶瓷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收藏之路的不断延伸,此话越来越显出它的中肯和正确。自古陶瓷诞生的那一天起,原始的绘画和书写线条就铭刻在陶胚中。从距今约5000-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各种精美纹饰上来看,如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及瓮等上面,均用红彩或黑彩勾画出绚丽多姿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不乏有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无不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反映出原始先民潜在的绘画表现天赋。水鸟啄鱼纹船型壶、人面纹彩陶盆、鹤衔鱼纹彩陶缸等都是震惊世界的艺术精品。这些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造诣高度的作品是任何仿品都无法企及的。读懂了那个时代的线条和绘画特点,也读懂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再从华夏艺术水平达到顶峰的宋代来说,以被列为五大名窑的“汝、哥、官、定、钧”为例,汝窑以素为主,也有少量刻划花工艺,台北故宫收藏的一只长颈瓶上就留有划花图案;其次在定窑上,反映出刻、划、印、塑等手法最为丰富,题材也十分广泛,花、鸟、莲、鱼、鹭、龙、鹤均有。几乎任何一件留有刻、划、印花等工艺的作品上都能发现,每一笔线条都是那么有力,每一个转折都是如此的流畅,每一个造型都是这般的生动!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当今,没有一件仿品能达到那个时代的刻划水平。
到了元朝,元青花的崛起成为瓷坛独秀,而元青花除了苏麻离青料产生的浓艳深沉的特色外,它的画工给人们视觉造成的冲击力,是后代无人能企及的。那种豪放粗犷的用笔方式,和流畅爽快的大写意线条,在懂得绘画元素的内行人眼里,会带来无比养眼的舒适感。
元青花为什么会受到全球藏家的追捧,和其绘画艺术造诣之深、之独特是有关系的。我一直认为,衡量一位艺术家作品的艺术价值,有一个颇为简单的标准——即看他的作品被摹仿的易难程度。越难摹仿的艺术含量就越高,如果很容易被募仿,那便是低俗的作品。记得三十年代流传在上海书画界的一段佳话:著名海派大师吴昌硕门外挂着几张白宣纸,同时搁着笔墨,来访的人不用留名,只需提笔在纸上书下一横,过后,吴都能识出是谁来访过了。初初听来,仿佛有些玄乎,其实,懂得中国书画线条的人知道这不是诳人的。每个人提笔留下的线条中所反映出的笔墨韵味是不一样的。在精通笔墨精髓的吴昌硕那里,自然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由此,想到了古陶瓷官窑器的落款。
远的不说,就说清三代“康、雍、干”的官窑器底款,都出自御窑专门写款的高手。有的一个时段,比如青花款,几乎是一人书写,写了一辈子,那娴熟的功力,是后人无法仰背的。以落在康熙晚期那些小件器上的青花款为例,流畅和毫不迟疑的笔法,看起来是那么爽,特别是“大、康、制”的最后一捺,爽快而利索,极显颜体神韵。就单单这一笔,我从未见过一件仿品能达到此水平的。再拿“大清干隆年制”的六字篆书款来说,起笔到落笔不会停顿,除了转折处流下一点较深积釉和到止笔处流下的一点积釉外,其他的线条中均可看到书写者毫不迟滞的运笔过程。这是几十年书写功力造成的效果,现代仿者是根本达不到的。故只要见到那些款识线条断续相连,行笔线条积釉不断的东西,必是仿品无疑。
我朋友曾说,清末民国时的书画小家,都胜过现在的所谓书画大师,这话一点不过分,中国书画艺术的造诣培养首先需要心灵的沉静,而浮躁和一切向钱看的现实社会,已经缺失了造就中国书画大师的土壤。中国官窑器上的图案,特别是康雍干以来,都由宫廷造办处顶级书画大师绘书而成,其精美程度可想而知。故看懂了中国书画,也容易识别古陶瓷真伪的面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