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峪窑—— 穿越千年的美丽与忧伤

当阳峪窑是宋代北方地区一处非常重要的民间治瓷生产基地,规模庞大,工艺精湛,产品丰富,种类齐全。1933年到过当阳峪的卡尔贝克曾记述说:“当时尚能看到窑址有400余座之多”。现存当阳峪村的在北宋崇宁四年(1105)建立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文内,仍有“时惟当阳工巧,世利瓷器,埏植者百余家。 资养者万余户,卞王呈……”的记载,足以可见当年瓷器生产的盛况。

      当阳峪窑是宋代北方地区一处非常重要的民间治瓷生产基地,规模庞大,工艺精湛,产品丰富,种类齐全。1933年到过当阳峪的卡尔贝克曾记述说:“当时尚能看到窑址有400余座之多”。现存当阳峪村的在北宋崇宁四年(1105)建立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文内,仍有“时惟当阳工巧,世利瓷器,埏植者百余家。 资养者万余户,卞王呈……”的记载,足以可见当年瓷器生产的盛况。


      1951年,陈万里先生调查了平原省新乡地区焦作修武县当阳峪村的窑址,并云:“碎片也能卖钱,我于北方,除当阳峪外,还未曾见过呢。”陈万里先生认为, “当阳峪的作品,向来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因之如此一个重要窑场是被忽略了。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外,没有一处能与当阳峪窑相媲美。磁州的冶子窑以及安阳的观台窑终逊当阳一筹。”


      对于陈万里所说的“当阳峪的作品,向来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因之如此一个重要窑场是被忽略了。”当阳峪窑不被世人所重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个在历史上如此规模巨大的窑口会渐渐走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为此,中国文物网采访了中国当阳峪绞胎瓷研究所所长孟凡斌先生,以下是采访实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当阳峪绞胎瓷研究所所长 孟凡斌先生

 

      1.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当阳峪窑的烧造工艺和特点。

      孟:它的烧造工艺很复杂,和其他的窑口瓷器不太一样,当地的泥土需要经过多种方法筛选好了以后,球磨打成浆然后沉淀,沉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沉淀以后的泥巴就可以拉成线或者擀成纸一样薄的泥片,然后就可以编织、镶嵌,粘接了——它是一个很神奇的泥编织工艺,和草编、竹编织,毛线编织过程很相似,所谓泥编工艺,就像我们织毛衣一样。核心技术就是用当地的不同颜色几种泥巴沉淀好以后进行编织,整个制瓷需要108道工序,编织好以后的花纹是里外通透并且对称的,工序很神奇,几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成品率很低,它的复杂性常人难以相信,复杂性堪称诸瓷之王。


      2.当阳峪窑为什么会在宋代出现在当阳峪村?


      孟:因为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矿产资源、陶土资源,很多东西都是制瓷的原材料,而且都是独有的,其他的地方很难有这种条件,当地的焦矸、铝矸,五花矸,铁矿石以及高岭土、化妆土等,这些粘土经过沉淀以后能形成很高的粘性,可塑性非常强,这个是难以替代的,而且当地的煤炭中固定碳含量很高,高得难以想象。山西的煤炭量很高,但是挥发得很快。当阳峪的煤炭很适合烧高温陶瓷,而且古代没有燃气,没有电,用这种煤炭来烧制氧化,还原法都是特有的优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代 当阳峪窑绞胎小罐,高9cm口径3.6cm底径5.1cm

      3.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说“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外,没有一处能与当阳峪相媲美。” 对于陈万里先生对当阳峪窑如此高的评价,您能从历史的角度谈谈当阳峪窑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吗?


      孟:我认为中国的陶瓷最早可以追溯到皇帝时期,陶瓷鼻祖宁封子“陶正”就葬在云台山,云台山古时候又叫“宁北山”地理条件优越,修武县古时叫“宁邑”、“宁城”。所以说绞胎瓷又是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土搅在一起,编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根据多年研究发掘,证实在某种程度上工艺独特神奇神秘当阳峪窑影响了五大官窑,2002年左右国务院授权河南省文物局做了一次挖掘,出土的东西包括钧、汝、天目釉等各种瓷器。很多瓷器像唐三彩,钧窑、汝窑以及定窑、磁州窑很多窑口的东西都挖出来了。所以,我认为当阳峪窑的治瓷历史非常悠久,包括很多窑口瓷器的工艺都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当阳峪窑历史文化记忆的探索价值巨大。


      4.陈万里先生也说过,“当阳峪的作品,向来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因之如此一个重要窑场是被忽略了。” 对于当阳峪窑向来不为人所重视一说,您觉得原因都有哪些?


       孟:我认为“靖康之变”以后,这个地方的360家员外以及窑口一夜之间都消失了,当时很多窑炉装好封好都没有点火,有些才烧成一半,这足以证明当时突发事件让窑工们无法预料,后来很多专家和收藏者发现方圆数百公里左右范围内都属于当阳峪窑系,一夜之间消失的谜至今无解。当阳峪窑的影响很深远,我本身研究古陶瓷文化的,很多瓷片标本,资料可以证实像景德镇、德化、钧窑、汝窑、唐三彩、定窑、磁州窑、长治窑、淄博窑、天目釉、绞胎釉,都和当阳峪窑发掘的标本出土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5.据我所知当阳峪窑留下的整器已是少之又少,对于当阳峪窑这些古窑瓷来说,可以说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您能就它的发展,复烧这方面着重谈谈吗?


      孟:当阳峪窑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国保,当阳峪绞胎瓷被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被定为中国绞胎瓷之都,近年来很多人从事绞胎瓷治瓷事业,到目前已经有几十家了,但是由于失传千年的记忆复活时间短,在加上瓷种工艺非常复杂,基础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政府主导力度不够,人们思想意识不到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和中华民族的瑰宝的价值,本身到现在还是个谜,从“靖康之变”断层后就一直被人们忘却,从3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全世界的人都想解开这个密码。我觉得要发展的话,首先得把它的历史文化给一个真实的定位,挖出来,然后政府主导是关键,因为当地的老百姓也都渴望着有这么一天。

另外,如果有专门的学校培养一大批陶瓷艺术文化的后起之秀,政府主导,引导当地的万人保护、万民传承、万民创新慢慢应该就会形成产业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绿釉刻花牡丹纹腰圆形枕


      6.当阳峪窑的剔花品种据说(剔划花瓷)是当阳峪窑最为精美的品种之一,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孟:解放以后,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刻剔花是磁州窑的风格,其实真正意义上是当阳峪窑的风格,因为当地的化妆土和黄土就是刻剔花的典型代表,现在故宫博物院有两件。这些东西我认为都完全可以进行成规模的批量生产。


      7.目前,当阳峪窑的遗址有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孟:没有,现状很糟糕,很让人遗憾。前两年政府用玻璃把部分遗址罩住了,但还是疏于管理。我觉得我们的保护应该不仅仅是表面的遗址上的保护,我们需要有危机意识。让基层干部百姓都参与进来,保护传承它真正的精髓。把当阳峪窑2000多亩地逐步保护起来。


      8.请您谈谈流失在海外的当阳峪窑


      孟:我对流失到国外的很多当阳峪窑作品进行过研究,很多世界级顶级的文物尤其是制作工艺都流失了,像日本、新西兰、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很多东西都流失在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当阳峪窑 绞胎瓷

      9.现在所见到的绞胎古瓷器型都很小,是什么原因呢?


      孟:因为它的工艺复杂,它的工艺和其他的工艺完全格格不入,尤其是一些工艺很奇怪,它没有密度,容易开裂。不能压,容易变形,成本特别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孟凡斌作品图

 

      10.绞胎瓷有“君子和而不同”一说,您能详细解说一下吗?


      孟:这种说法是来源于它的工艺特性,绞胎瓷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土的泥巴编织,搅拌,柔和融合在一起,很和谐。自然天地人融合,比如赤橙黄绿青蓝紫,多色融合,柴米油盐苦辣酸甜,音乐1234567,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印证了自然和谐写实写意等等艺术之美。更具有君子本身表里如一,内外相同,不可复制之美。


      11.对于绞胎瓷的传承,您能简单讲讲吗?


      孟:古人怎么做的,我们现在不知道,但有些时候在纹路的表现上,包括它的动感、立体感层次感,有些时候无法用语言形容表现。古人是粗料细做,堪称一绝,出来的作品表面很细,我们现在还需要进一步开发,进一步研究粗料细做的奥妙,陶泥和瓷泥的融合。传承和创新,继承与发展需要真正的君子情怀和一代代付出才能继承祖先智慧重现辉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孟凡斌作品图

      12.请您简单谈一下绞胎瓷

      孟:绞胎瓷是很特殊的瓷器,它的胎骨中带花纹,所以制作起来很困难。每道工序很复杂,其它制瓷中可以加压用力,致密排空气,108道工序当中怕冷怕热,怕风,怕湿怕干等等,每一道工序找不到感觉都无法成型随时开裂,成品率特别低。过去绞胎瓷应该属于御用瓷器,民用的不多,绞胎釉有一些民用的,因为不是内外通透。绞胎瓷民用的很少。如今,传承和创新已近200多种,将绞胎瓷融入其它瓷器的元素进来,表现出大美,达到了又一次巅峰逐步在走入平常百姓家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孟凡斌作品图


      往事如歌,一跃千年。当阳峪窑,一个堪与汝、定等名窑相提并论的瓷窑。将吸引人们不断去探索它的谜底和秘密。


      相关链接


      孟凡斌: 当阳峪人,中国当阳峪绞胎瓷研究所所长、古法绞胎瓷传承人,孟家绞胎瓷坊掌门人,孟子74代世孙,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文物复制基地,人民艺术副主任、焦作当阳峪绞胎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高级工艺美术。陶瓷工程师。



责任编辑:小蓝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