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窑”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登封窑始烧于隋代,是唐宋时期的名窑之一,北宋达到其巅峰时期,在北方民窑系中,应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登封窑”始烧于隋、唐,隋唐时期发现了黑瓷、白瓷、黄 瓷、花瓷等;北宋达到其全盛时期。北宋时期,登封窑的白瓷及其装饰更加成熟,且出现了钧瓷、汝瓷、三彩、雕塑等;衰落于金、元,金、元时期,由于战乱,登封窑渐次衰落;明清时期,陶瓷烧造重心南移,登封窑和大多数北方窑口一样,仍以生产民间日用的黑、白、青、黄、青花等瓷器为主;民国时期基本维持这一现状,仍以日用黑、白瓷为主,在民间一直保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登封窑历史悠久,工艺精道,品类丰富,装饰独特,是北宋中、早期的贡窑之一,是中原地区民窑系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也是北宋时期陶瓷装饰的集大成者。在今河南登封曲河,故名。
从历史角度,世界陶瓷看中国,中国陶瓷看中原。登封瓷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其制作、装饰及烧造工艺可谓中原地区唐宋时期民窑的缩影。

登封窑的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君召南洼遗址和夏都阳城遗址白陶的发现,完成了由陶到瓷的过渡,对陶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隋唐时期,登封神前窑以其规模、品类和历史跨度奠定了在中原陶瓷产品的中心地位,并对周边地区和后世陶瓷烧制工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北宋时期,登封窑独特的装饰工艺对宫廷陶瓷烧制工艺和南方陶瓷烧制工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以陶瓷为载体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绘画艺术,弥补了纸质、绢质为载体的文物不宜保存的缺陷,为今天人们研究当时的艺术、民俗等文化提供了实物和实证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民俗价值:登封窑的装饰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民间文化。如陶瓷产品中人物的头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众的审美观;龙凤图案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龙凤信仰和崇拜;鲤鱼图案反映了农耕文化时期中原地区民众生活的富足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虎图案反映了古代中原人民对公正威严的追求和对邪恶、黑暗的威慑的渴望。
艺术借鉴价值:登封窑以白描的技法传承并发展了唐代吴道子的画风。细线划花、刻花、剔花、绘花等,在装饰手段上生动地表现了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形成了登封窑自身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对后世的陶瓷装饰艺术和其他的造型艺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登封窑烧制艺术还和兄弟艺术完美的结合,把诸如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北宋李公麟的“依杖仙黎图”等搬上了陶瓷艺术作品,使纸质的作品成了陶瓷作品,使平面作品成为立体作品,扩大了这些艺术品的影响,也推动了这些艺术品之间的相互借鉴作用。
艺术鉴赏与审美价值:登封窑从胎到釉,从造型到纹饰都体现了完整和谐和统一的审美理念。其纹饰如珍珠铺地,在地、釉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从底色到纹饰的过渡显得更加自然、柔和和协调,既表现出了适当的对比度,也缓解了底色和图案间的生硬。登封窑的人物画,尤其是珍珠地橄榄瓶上的人物画,大都表现了僧侣道士和文人墨客的追求山林野趣、质朴自然的生活情趣,体现了随意、洒脱和恬淡。不仅具有艺术鉴赏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使民间传承的登封窑作品具有了一定的审美品位。
实用价值:登封窑的恢复不仅传承了登封窑的烧造工艺,填补了登封、乃至郑州的陶瓷文化空白,还产生了巨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陶瓷的许多产品,诸如碗、盆之类,现在仍在民间使用。而且登封窑的传承利用、开发和生产作为文化产业项目,不仅传承了历史名品,开发出了具有地方文化标志的产品,宣传了地方文化,而且可以创造税收,扩大就业,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登封窑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历史地位:登封窑始烧于隋代,是唐宋时期的名窑之一,北宋达到其巅峰时期,在北方民窑系中,应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①登封窑所在的区域是中国古陶瓷的源头。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的标志。
②登封窑是宋代北方民窑系的典型代表。
③登封窑对钧、汝两大官窑产生的影响。陶瓷界已故专家李国桢的观点,北方青瓷的源头应在河南,河南青瓷基本集中在登、汝、禹鲁三县交界的大雄寨周围,应该说这里是北宋早期青瓷的烧造中心。
④登封窑是唐宋时期北方地区陶瓷烧造中心。登封窑所在的区域,是郑州、开封和洛阳的中心地区,从地理环境上看,这一块是连为一体的相对独立的丘陵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陶瓷烧造环境,这里同时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登封窑就处于核心区的位置。
历史影响:
①登封窑由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作为陶瓷文化圈的核心、对周边窑口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登封窑作为中原地区民窑高度发展和成熟的典型代表,对钧、汝、两大官窑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③登封窑作为中原地区的主要窑口之一,北宋灭亡后,大批工匠南迁,对明清时期南方陶瓷的烧造技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④登封窑由于独特的装饰艺术,对宫廷的绘画艺术,对中国雕刻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