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晚期瓷器拍卖成交记录

 明代瓷器造型丰满、浑厚古朴,线条柔和、圆润,给人质朴、庄重之感。瓷器的胎体分为琢器和圆器,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是比较厚重的;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清代瓷器造型中,顺治、康熙的比较古拙、丰满、浑厚,到了雍正时就显得非常秀巧隽永,而乾隆时则显规整,再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代瓷器造型丰满、浑厚古朴,线条柔和、圆润,给人质朴、庄重之感。瓷器的胎体分为琢器和圆器,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是比较厚重的;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清代瓷器造型中,顺治、康熙的比较古拙、丰满、浑厚,到了雍正时就显得非常秀巧隽永,而乾隆时则显规整,再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清代瓷器的胎体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

 

  明代青花瓷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清代瓷器中的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像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等。

 

  瓷器藏家向来喜爱明清瓷器,再加上能够传世的出自官窑且品相完好的器物如今已难得一见。拍卖会上屡拍天价,也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了明清瓷器的收藏领域中。但明清瓷器做假做旧也一直伴随其中。明清瓷器动辄千万,因此,购买瓷器前必须掌握一些识别要领。

 

  翟健民先生是著名的古董商、古董经纪人、鉴定家,在瓷器方面的造诣非常深。近年来,翟先一直致力于在市场和传媒上推广中国瓷器,对提升业界鉴定水准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开场首先介绍了近年来瓷器收藏市场上的现状:对中国瓷器市场来说,清代瓷器更能够得到大众的青睐,其次是明代瓷器,之后才会考虑其他朝代。翟健民指出明清瓷器之所以深受藏家喜爱,审美方面容易吸引眼球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翟先生指出一个40-50公分的青花大瓶,不管放在家里哪个角落都散发出一种青花的艳丽,非常漂亮。另一方面是明清瓷器在制作工艺方面也大放异彩。以彩为例:粉彩的制作过程中,画工受宫廷的约束,必须要画到精美、漂亮,包括纹饰。

 

  手工艺方面,清代官窑烧制过粉彩瓷、五彩瓷、青花瓷、单色釉等极为漂亮的瓷器。以清代单色釉为例,其从颜色上可分为两类:低温釉和高温釉。低温釉包括柠檬黄、胭脂红、胭脂水这几类;高温釉包括青釉、粉青釉、仿官釉、仿骨釉、仿鸽釉、甜白釉等。

 

  在此,翟先生以清代高温釉的代表粉青釉对碗为例,讲述了其烧制过程及注意的问题:首先,碗的颜色难烧非常漂亮,碗形又被称之为叫馒头形、剔花,制作时需把胎坯拉成之后再把花纹剔出来,其他的胎去掉,最终露出这种纹饰出来;再上釉,上釉的过程当中要控制好瓷器的厚薄程度既不能厚,也不能薄。厚瓷器的纹饰就被釉盖住,效果降低;薄就做不出粉青釉的效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