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桃花美女”彩瓷赏析与鉴别

  一、“桃花美女”彩瓷的艺术表现手法

  “桃花美女”纹饰作为一种手绘彩瓷,在画法上一般以平视体构图(义称“平摊构图”)为主,少数画面较复杂的,也采用散点构图;物象的表现运用工笔画原理,人物、花草、桃树均用单线勾勒。用色上采用粉彩勾涂渲染,粉彩品种少则五六种,多则数十种。

  粉彩是征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直接影响创烧的釉上彩新品种。其工艺技法主要是先用“玻璃白”打底,彩料施在上面后再用干净的笔轻轻将颜色依深浅浓淡洗开,从而突出彩瓷纹饰的浓淡明暗,使画面中的人物面部、衣物、花瓣、鸟羽等有立体感。粉彩色彩厚实,容易保存,适宜于于实用瓷器。清同治年问,粉彩瓷器的色彩非常浓艳,而清光绪至民国时期的粉彩瓷器,画工色彩渐趋柔和淡雅,则被称为“软彩”,更适宜表现“桃花美女”那种恬淡、优雅的画面;这也是近代“桃花美女”彩瓷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桃花美女”纹饰在表现桃花时,运用了“水点桃花”技法,即瓷器上不打底色,直接用沾料的水笔,在瓷胎上二点染桃花,入窑烧造后,表现的朵朵桃花如同沾满雨露,生机勃勃。

  “桃花美女”纹饰有几个最基本的表现内容:一至数个仕女;一株或数株桃花树;地上一小片花草;一块或几块小假山石。画面人数视器型纹饰大小而定,且多为深闰小姐贵妇,并多辅以侍立的婢女。人物形象的表现,一般取坐姿,多为坐石倚栏、观花扑蝶、琴棋书画、“美女课子”等,人物所处环境则辅以深闺大院、芳草桃花。这或许与瓷器艺匠受清代文人崇尚美女情念标准有关。清初文人徐霞所著《美人谱》,将美人情态分为“容、韵、技、事、居、侯、饰、助、馔、趣”,形成十火标准。“容”,即容貌;“韵”,即韵致,指女性在静态或动态中所显示的美态,如“帘内韵”、“倚栏观花”之韵;“技”,即琴棋书画、刺绣等;“事”,指女性观花、扑蝶、焚香、煎茶等活动;“居”,美女的居住环境,如金屋、玉楼、荚蓉帐;“侯”,指美女在不同季节和时令中的美姿,如:夕阳芳草地、雨打芭蕉时;“饰”,即女性的修饰;“助”,不仅指梳妆、用具和书籍等,甚至把“俊婢”也列入其中,无怪乎“桃花美女”纹饰多见“俊婢”侍立;“馔”,指女性食物;“趣”,指情趣,如暗递秋波、醉倚郎君等。

  晚清“桃花美女”彩绘,勾线少而细,有文人画遗风。民国时期的“桃花美女”彩绘,匠气特征明显,画工精细却较少灵气。“桃花美女”纹饰由于艺匠水平高低不一,艺术表现上也显得参差不齐。

  “桃花美女”彩瓷,始终在模仿文人画的风格,它的器表纹饰安排,都采取诗、书、绘画并举的形式。除了“桃花美女”纹饰图,还常用词句题书,题句一般为“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人美色正清华”、“美色正清华”、“美人如玉”、“可人如玉”等。有盖器皿上,盖子上一般题有“仿六如之法”、“仿元人之法”、“仿八大山人”等。“仿六如之法”即仿唐寅的画法,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仿元人之法”,即仿元人黄公望。但“桃花美女”粉彩绘画并非浅绛彩画法,在文人画的风格的表现上,两者差距比较大。

  “桃花美女”纹饰瓷器,几乎都有落款.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