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的发展历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钧窑创烧于河南省禹州市,因宋徽宗在夏朝建都的禹州“钧台”设立官窑而闻名天下。“钧窑”所产之瓷曰“钧瓷”。她始烧于唐代,鼎盛于北宋,金元时期影响北方诸窑,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为我国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之一。遗址遍布禹州西部山区及禹州城内,现已发现窑址150多处。保留完好的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院内“北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和神后镇瓷区。主要游览观光的遗迹有“古钧台”、“禹王锁蛟井”、“钧台钧窑遗址博物馆”、“钧神庙”、“火龙庙”、“神后镇钧瓷文化区”等。禹州,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因大禹治水受封于此而得名“ 大禹之州” 。禹之子启,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国夏朝,因此,禹州又有“华夏第一都”之誉。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禹州曾涌现出法家代表韩非、杂家鼻祖吕不韦、政论家晁错、军事家张良、三度临朝辅佐五帝的褚蒜子、曹操谋士郭嘉,首创行书刘德升、百代画圣吴道子、书法大家褚遂良、五朝元老马文升等众多历史名人,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国宝钧瓷就诞生在这片厚重的热土之上。

 

      古代钧窑的造型多以器皿为主,盘、碗、鼎、炉、洗、尊、盆、钵等,式样繁多,品种齐全。造型古朴、端庄、线条流畅、曲直得当,装饰质朴简约、吉祥如意。民间钧窑釉色以天青、天兰、月白、月白加红斑为主,釉面莹光玉润,精光内蕴,幽雅自然,加斑者,或红或紫,或红紫相间,窑变天成,潇洒自然,极富装饰之美,非人之所能为,“钧官窑”钧瓷釉色以窑变紫红釉为主,变化丰实自然,五彩渗化,交相辉映,宛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的彩霞。古人曾用“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凌空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

 

      一、起源和鼎盛

 

      禹州制瓷业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陶器,商周有原始青瓷。到了唐代,制瓷业更加繁荣,盛产一种以黑褐釉为主体,局部施以兰白色斑的“花瓷”,被识为钧瓷的前身,因在夏启开国大典的钧台之地烧造,而得名钧瓷。称之为“唐钧”。

 

      北宋初年,政治稳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得到社会需求。钧瓷也从技术上和艺术上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特风格,成功烧制出窑变兰色乳光釉和铜红釉,打破了瓷器单一颜色一统天下的历史,受到世人青睐。

 

      北宋末年徽宗时期,钧窑受到宫廷重视,把“钧台钧窑”垄断为“官窑”。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宫廷设计,不计工本,精工制作。其造型端庄古朴,胎质坚实,工艺严整;釉色五彩缤纷,莹光玉润,变化神奇自然;挑选严格,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流入民间。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窑的制作工艺、烧制技术、艺术品位起到了升华作用,从而钧瓷由一般的日用瓷上升到纯粹的艺术瓷,钧窑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金元时期,由于钧窑的独特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加之宫廷垄断的解禁,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影响遍及河南、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在我国北方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钧窑体系。

 

      明清时期,钧窑风格影响到南方,出现了各种仿钧的瓷种,如广东佛山的“广钧”、宜兴的“宜钧”、景德镇的“祭红”、“釉黑红”、“卢钧”等,以及受钧釉影响而创新出的各种高温颜色釉。

 

      嗣后,经过各个 历史时期的不断创新发展,时至今日, 禹州钧瓷誉满全球。

 

      钧瓷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的奇特“窑变”而独树一帜。其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在釉中铜铁等多种金属氧化物为呈色剂,通过氧化还原的特殊烧成方法而烧制出五彩渗化的窑变釉彩,结束了中国陶瓷单一釉色的历史,开创了我国彩釉瓷的新局面,对世界陶瓷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烧制

 

      钧瓷烧制工艺复杂。从选料到烧成,自古就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加之烧制极其复杂严格,这是钧瓷珍品率极低的重要原因。因此,钧瓷烧造“十窑九不成”。

 

      禹州市西部山区,盛产瓷土、釉料,通过测试,除常规数据外,还含有40多种微量元素。煤炭和木材天然的制瓷燃料储量丰富。再加上颍河水的浸润和滋养,这是钧瓷在这里发生、发展、延续千余年而不衰的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钧瓷的成型技术早在唐代都已经相当成熟,釉则用多种原料配制,并对一件器物多次施釉,采用点、抹、涂、洒的技法,釉斑洒脱,变化万千。

 

      到了宋代,钧瓷工艺日臻完善。特别是铜红釉的成功运用,使钧瓷烧造工艺实现重大突破,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项重大贡献。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烧制工艺又有新的发展,燃料从柴、煤到液化气、天然气烧制。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新造型、新装饰、新品种创新不断,钧瓷的成品率、珍品率明显提高。

 

      三、窑变

 

      钧瓷的窑变是指在烧制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能人为控制的釉面色彩、色斑、纹路、釉画、肌理等特殊艺术效果。

 

      它的形成与钧窑独特的本土原料、配釉、施釉、烧成等工艺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最先引入氧化铜的氧化物作为主要呈色元素巧妙筛选配比、精细加工,分层施釉,加上多次氧化还原、高温、急冷却等复杂的烧造,使钧瓷 釉面产生了神奇的窑变现象。

 

      钧瓷窑变现象具体表现在五彩斑斓的色彩,如脂似玉的质地,自然玄妙的纹路、色斑、色线,或聚或散,或急或缓。最为神奇的是釉画,意象丰富,鬼斧神工,奇妙无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使钧瓷升华到具有纯粹审美价值的艺术品高度。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打破了中国唐代以来高温瓷单一釉色格局,开启了陶瓷史上彩釉瓷的先河,瑰丽、丰富、神奇、灵动的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钧瓷文化。

 

      四、鉴赏

 

      钧瓷艺术体现出传统华夏美学思想。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兼老庄、禅学等审美意识。突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重视集体情感志趣,但又不失个性与灵性。创作主题中庸和谐,造型端庄、稳健,表现形式多样。

 

      钧瓷之美表现在造型、釉色、质地、纹路、、意境、音质等方面。

 

      钧瓷造型严谨稳健、或自由大气,或清新高雅,或端庄古朴,浑厚大气,或形象或具象,风格多元, 各具形态。

 

      钧瓷的自然窑变,青如蓝天,红如海棠、胭脂、鸡血、玫瑰、朱砂、火焰;紫如茄皮、葡萄、丁香,绿如葱翠、鹦哥等丰富的色彩变化把陶瓷釉装饰美学价值推向极致。其窑变,千变万化,形成了一幅幅神奇的图画,意象丰富,回味无穷。如旭日东升,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名人曾用 “ 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 ”、“ 峡谷飞瀑菟丝缕 ,窑变奇景天外天 ” 等来形容钧 瓷釉画所形成的意象和令人沉醉的意境。

 

      钧瓷的质地包括胎质和釉质,钧瓷的釉质好的如脂似玉,宛若彩霞,晶莹剔透,软润滑腻,。由于钧瓷釉面在煅烧过程中开裂、熔化、流动、沉积、结晶、拉丝、分相等变化,使钧瓷表面出现多种奇妙美丽的纹路,如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菟丝纹、鱼子纹等。冰片纹开片之声清脆悦耳有诗曰 :“展卷当受益,赏钧眼更新。夜深人静时,开片亦惊心。”

 

      五、名窑

 

      禹州境内发现的古窑遗址多达140多处,其中的宋代古窑遗址就达40多处。宋初钧窑中,其形状多为馒头状,依土崖而建。刘庄窑钧瓷 不但造型规整,更重要的是釉质细润,其中一件钧瓷盒,胎釉总厚度不足1.8毫米,足见制作之精良。釉色艳丽,窑变自然,是其它窑口所难见。

 

      钧台窑在成为官窑以前已经是唐宋时期一个很重要的窑厂,制作精良,品种丰富,宋徽宗选中后,被宫廷垄断。官窑独特的双火膛窑炉结构,既易于温度的升高,又解决了烧成中的气氛控制问题。现存的长方形双乳状火膛窑炉,为中外陶瓷窑炉所罕见。

 

      著名的扒村窑属磁州窑系,它保持了以烧制白地黑花瓷为主的特征,兼烧钧瓷,富有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其精湛的烧制技艺中外驰名,是宋代瓷窑中的佼佼者。

 

      建国后,禹州市创建的国营瓷厂、钧美一厂、钧美二厂,对钧瓷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禹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名牌和精品战略,钧瓷文化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了以名牌钧瓷厂家为龙头的上百家钧瓷生产企业。产品享誉海内外,远销世界各地,倍受各界人士的喜爱与赞扬。

 

      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是市政府成立的钧瓷研究生产机构,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宋钧官窑遗址,逐渐发展成为集科技、博物、文化为一体的禹州文化窗口。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拉动了钧瓷行业的整体提升。

 

      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钧瓷研究室引领钧瓷的时代潮流,对钧瓷的创新、发展起了引导作用。

 

      孔家钧窑、荣昌钧瓷坊、星航钧窑、神州钧窑、金堂钧窑、御钧斋钧窑、杨志钧窑、苗家钧窑、刘家钧窑、王府钧窑、韩冬艺术工作室、金阳钧窑、尹家钧窑都是规模较大的钧瓷生产企业,为钧瓷文化和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发展

 

      钧瓷经过历史的淘洗,依然绚丽夺目,充满魅力。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钧瓷得以快速发展。90年代,禹州市委、市政府在宋钧官遗址保护区建立宋钧官窑遗址博物馆,成立了禹州市钧瓷研究所。1996年,举办中国钧瓷(香港)国际研讨会及珍品展。1999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陶瓷—钧窑瓷器》特种邮票,钧瓷以邮票为载体走出国门。

 

      进入二十一世纪,钧瓷的发展又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从2004年开始,禹州市每年举办一届 “钧瓷文化艺术节”,通过艺术节弘扬光大钧瓷文化。2005年成功举办钧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禹州市被命名为“中国陶瓷文化之乡”。2007年,成立钧瓷发展委员会,加强了新时期钧瓷文化产业的组织领导。2008年,禹州市被河南省确定为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确立了以钧瓷文化为主线,以神垕保护开发和钧瓷产业相结合,建设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的目标。2009年,钧瓷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现在钧瓷烧制技艺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了香港钧瓷珍品展、东京钧瓷珍品展、上海世博展、钧瓷宝岛行等活动。钧瓷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将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写下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