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遇见的常用名词

  1.八吉祥:瓷器纹样之一。由轮、螺、幢、伞盖、花、瓶、鱼、结八种吉祥物组成。偶有用火珠状吉祥物代替其中之一。

  2.宝相花:状如蔷薇,形大色丽,花瓣为二或三重,瓣端作三至五份裂开。流行于唐代彩色釉陶器及明、清瓷器上。

  3.爆釉:瓷器釉有破损。

  4.崩釉:陶瓷制品表面釉层自然的成块或成片脱落的现象,称为崩釉或剥釉。

  5.束腰:笔筒有束腰的感觉,器皿底部又往往不齐平,自内向外倾斜。

  6.冰裂纹:纹片的一种,因釉面似冰开裂而得名,其特点是无论角度大小欹斜,均为直线。

  7.剥釉:瓷器出窑时,表面局部出现脱釉和滚釉的现象,一般统称为剥釉。

  8.博古纹:博古纹样常包括一些古董、花瓶、文房四宝以及天文仪器之类的器物。博古纹在明末清初应用较多。

  9.冲口:瓷器因磕碰而造成口内外成一条线的裂痕。

  10.灯笼尊:清乾隆时流行,敞口,短颈、,自肩至足直下,形似灯笼而名。以青花、釉里红、粉彩、炉钧等品种为常见。

  11.法华:陶瓷釉色名。是在琉璃釉制作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品种,琉璃釉用铅作熔剂,法花釉用牙硝作熔剂。创于元代,明中期以后在山西晋南一带盛行,具有特殊装饰效果。制作方法采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用特制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凹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第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

  12.梵文:印度古代书面语文字。以梵文书于瓷器作为装饰题材,盛行明代庙宇供器上,内容为佛教经文咒语之类。主要是青花品种。

  13、福禄吉庆: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粉彩瓷瓶上盛行的吉祥图案。一般在各种底色上绘蝙蝠、桃、团寿、磬、如意、双钱、双鱼、e字、盘肠等纹样,四周辅以规整的花卉。这些图案的含义是:蝙蝠——夫;桃——寿;磬——吉庆;双钱——双全;鱼——有余;e——万;盘肠——连绵不断。谐音组成:"福寿吉庆"、"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由于"等吉祥语。乾隆以后各朝仍流行这类纹饰。

  14、过枝:自器物内墙至外壁,或器身至器盖,枝干相连,花叶相属,浑然一体者称为"过枝"。纹饰常见为:花枝、翠竹、瓜果、桃实等,绘于盘、碟、碗、盏等敞口圆器内外,或盖碗的上下。过枝花纹于明成化年间开始多见,盛行于清雍正、乾隆、道光。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

  15、海八怪:以汹涌波涛作地,绘海马、狮、象、翼龙和鱼等各色海兽鱼类奔逐其间。此纹饰始于明宣德朝,以青花与红彩互为衬托,明代后期采用青花一色绘画。清代有仿品。

  16、后挂彩的瓷器和修复的唐三彩瓦器,用眼看是不太容易,可是敲敲它,放在耳边听听声,因为是重烧过,声音发闷。

  17、花押款:在器物底部的图形标识,始于明中晚期。

  18、鸡爪纹:指瓷器局部受到点状冲击而形成的辐射状裂纹,裂纹不过胎,多呈黄色,形如鸡爪。

  19、交泰瓶:清的乾隆朝的特殊制品。传世品有粉青釉凸花胆式瓶,傅部中间镂雕成如意头形,上下两部胎体互相勾套,可以活动,但有子母扣连接,不能分开,胎际皆涂金。另有黄釉青花器,撇口收颈,扁腹胎体上下两部镂以t形隔离套,制作巧妙,又称"天地交泰瓶"。

  20、金丝铁线:纹片的一种,传世哥窑瓷器的特殊纹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小开片呈酱褐色,似金丝线而得名。

  21、军持:亦称"君持"、"捃稚迦"。梵语"knudika"的音译,为佛教僧侣饮水、洗手等的器物,亦为伊斯兰教徒所用。有铜、铁、瓷等质地。唐代有白釉、青釉制品。宋代亦作插花之用。元、明、清时期极为流行。以江西景德镇窑和福建德划窑,晋江磁社窑等产量为大,产品主要销往南洋各国。元代以敞口、长颈、扁腹、细长管状流为常见;明、清演变为器深矮胖和乳头状流。品种有青花、釉里红、白釉、绿釉、黄釉等。

  22、开片:瓷器釉层中出现的裂纹。本是瓷器烧成过程中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缺陷,但宋代后开始有意识的在瓷器上用开片作为装饰。

  23、康熙朝凡有二层台的器物,器折角处应极为挺直,有硬折角的感觉,凡折角圆浑者属后仿。

  24、康熙朝盘、碗之类的圈足,除中、晚期的官窑成滚圆的"泥鳅背"状外,早期的官窑器及绝大多数民窑器为足壁内、外斜削而呈尖状,且足边大多有缺损。

  25、康熙朝瓶、罐之类的立体器,其器物内、外壁的釉色应该一致。

  26、康熙朝瓶、碗、盘、罐等器底能看到明显的旋纹痕和点点黑疵。

  27、康熙朝器物的双底足,大多是外圈底足高于内圈底足。

  28、康熙朝青花的青料周围有明显的水印指捺纹。

  29、康熙朝人物画面脸部绝大多数外斜不正,这是陈老莲画人物的风格,凡人物脸部正面而规整者要注意其他各方面的条件。山水画的山石大多是南宋画院画风的"劈斧皴",晚期才有"披麻皴"画法。

  30、康熙朝特有器型:观音尊、棒槌瓶、金钟杯、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后世仿品在器型上多少都有不同。

  31、康熙朝五彩瓷的彩料周围,特别是蓝彩部分侧视之有蛤蜊光圈。

  32、磕碰:指陶瓷器局部被冲击而残缺,是成品的硬伤。

  33、磕釉:陶瓷器局部被轻微磕碰,釉面伤缺而未伤及胎体。

  34、刻瓷:在瓷面上錾刻出装饰花纹,有的再在纹痕内填以墨或颜色而成。

  35、口毛:在器物口沿位置,有爆釉现象。

  36、口有崩;在口沿位置,因磕碰等原因形成小缺口。

  37、葵口:器口的一种。因口沿呈秋葵花形而得名。碗、盘、碟之类器物均有此口。口沿有呈五瓣花形的,也有成六瓣花形的。宋代极为流行,明、清景德镇窑的制品十分精美。

  38、顺治瓷器多在数器物的口沿抹上一层淡酱色。

  39、顺治瓷器胎质、釉质均较粗,釉色发青。

  40、顺治炉一类器物的底足均为饼底实足。

  41、顺治有的盘底往往有窑裂痕。

  42、铁锈斑:青代用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结晶釉。如:《陶雅》所载:紫黑色釉,满现星点,灿烂发亮,其光如铁,为铁锈花。其中的釉料配方主要是含铁和锰。

  43、铁锈花:指宋、元是北方磁窑生产的,在黑釉质上用赭红色绘画的瓷器。称:黑釉铁锈花。

  44、团花:凡成圆形的图案称为"团花"。多见团龙、团鹤、团凤、团螭、团花蝶、团寿等。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品种。明代成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上团花十分流行。

  45、洗口:器口呈洗形而得名。壶、瓶之类的器物常有此口。

  46、洗口瓶:指瓶口似洗口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窑多有烧造。器型大体有:洗口、直颈、垂圆腹、圈足;洗口、直颈、折肩、桶式腹、浅圈足;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三种。

  47、窑伤:棕眼:是陶瓷制品釉面出现的无釉小孔。阴裂:指有釉盖没的坯体裂纹。釉裂:指釉面开裂而坯体未裂。窑裂:陶瓷器于出窑前胎体和釉面同时开裂。

  48、雍正瓷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皮纹。

  49、雍正仿永乐、宣德青花器有二个明显特征:一是施青料,系一笔涂抹,并无永、宣的小笔触痕;二是用加重点料来冒充永乐、宣德的自然黑铁斑。

  50、雍正仿永乐甜白碗、盘之类器物,器底完全透亮。

  51、雍正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滚圆的"泥鳅背",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

  52、雍正民窑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而有明显旋痕。

  53、雍正时的器物,除以仿明永乐、宣德及成化瓷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型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

  54、雍正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例为2:1。

  55、永乐青花色泽浓艳,釉层晶莹肥厚,不好识别是因为有年款的器皿少。

  56、炸地:底部有放射性裂纹,且从胎里向外裂通。

  57、炸釉:成品的釉面有裂纹或龟裂称风惊、釉惊;坯釉同时开裂称惊裂。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