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器形的基本要素

紫砂壶有繁多的式样,除了花货、光货、筋囊三大类外,还有一些基本壶式,如洋桶、石瓢、汉方、莲子、一粒珠、龙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鱼化龙、寿星等。之所以叫基本壶式,是因为具体到每个艺人所做的同一种壶式,又会有小小的区别。

  紫砂壶壶式

  紫砂壶有繁多的式样,除了花货、光货、筋囊三大类外,还有一些基本壶式,如洋桶、石瓢、汉方、莲子、一粒珠、龙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鱼化龙、寿星等。之所以叫基本壶式,是因为具体到每个艺人所做的同一种壶式,又会有小小的区别。

  壶体的时代特征很明显,有年代越早器形越大的特点。明代紫砂壶,器形稍大,气势沉稳;清代紫砂壶器形变小,以小壶居多。

  另外,紫砂壶的壶式特别多,这是紫砂行业运用工艺设计,赢得市场的积极作法。一把紫砂壶从结构上可分为纽、壶盖、壶身、壶把、流嘴、足、气孔等七个部位。因制坯时是采用分部位制作,每种部位又有许多种不同的式样,例如,足有圈足、钉足、方足、平足之分;纽有珠纽、桥式纽、物象纽三类;壶盖有嵌盖、压盖、截盖三种;把有单把、圈把、斜把、提梁把之分。这些部件都可用模具分别做出,组合后便易得到繁多的壶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紫砂壶壶式

  紫砂壶的壶体

  壶体是紫砂壶中体积最大的部分,最显眼,壶体的形状,往往与紫砂壶名称有关。有几种基本形是常用的。

  高四方体,以此形作为壶体,叫“四方壶”。如上部收分大,下部略收分,四棱作圆化处理,叫“汉方壶”。

  矮四方体,以此形作为壶体,叫“四方壶”。若流、壶把安在四方体的对角线上,则叫“方胜壶”或“春盛壶”。

  方六体,以此形作为壶体,叫“六方壶”。

  高圆柱体形,以此形作为壶体,叫“洋桶壶”。

  四方斗形,以此形作为壶体,叫“升方壶”或“斗方壶”。取两个四方斗形上下相合为壶体,叫“合斗壶”。

  圆台形,以此形作为壶体,叫“洋桶壶”。

  鼓形,以鼓形为壶体,叫“仿鼓壶”。

  半鼓形,即很矮的鼓形,又叫“半鼓”,以此形作为壶体叫“半鼓壶”。

  蛋形,以竖蛋形之半作为壶体,叫“蛋包壶”,配碟形平盖。

  钟形,以铜钟之形为壶体,叫“钟壶”。

  鼎形,以铜鼎之形为壶体,叫“鼎式壶”。

  梨形,以梨子之形为壶体,叫“梨形壶”。

  松段形,以一段松木之形为壶体,叫“松段壶”。

  梅段形,以一段梅树老干为壶体,叫“梅段壶”。

  竹节形,以一段竹节为壶体,叫“竹节壶”。

  莲子形,以莲蓬子之形为壶体,叫“莲子壶”。

  桃形,以桃子之形为壶体,叫“桃形壶”,以一枚桃形为筋囊,用四组者为“合桃壶”。

  柿形,以柿子之形为壶体,并做出筋纹,叫“柿形壶”。

  瓜形,以某种瓜之形为壶体,并做出筋纹,叫“某瓜形壶”。

  葫芦形,以葫芦形为壶体,叫“葫芦形”。

  佛手形,以佛手果之形为壶体,叫“佛手壶”。

  紫砂壶的壶盖

  壶盖有嵌盖、压盖、截盖三种形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紫砂壶壶盖

  嵌盖:是指壶盖陷入壶口内,又有平嵌盖与虚嵌盖之分。

  压盖: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盖的直径要略大于壶口的外径。

  截盖:制坯时,将紫砂壶上端口盖相应的部位切割开来,截下部分做成盖,壶身切口做成壶口,盖合后外形完整。中高档紫砂壶采用。

  盖纽:有宝珠形、桥形、牛鼻形、瓜柄形、树桩形和肖动物形等许多种。一般圆壶多用宝珠形纽,扁壶多用桥形纽,像生壶则用瓜柄纽、树桩纽等等。

  紫砂壶的流

  可分为“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式流”、直嘴、流,共五种基本式样。

  “一弯嘴”形似鸟啄,故又名“一啄嘴”。“二弯嘴”的根部较大,出水畅快,用于一般紫砂壶。

  流,又叫“鸭嘴”,近代才流行,多用于茶具、咖啡具、奶杯。

  嘴式是紫砂壶器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关系到出水是否畅通,注茶爽利不涎水,故紫砂流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嘴式的长短、粗细及安装位置都要恰当,流内壁必须光滑畅通,出水流畅,收水时不滴水、不流涎。流根部的出水眼,多为独眼,因易被茶叶堵塞,有的采用网眼式。

  紫砂壶的壶把

  壶把,是为了便于执壶而设,有端把、横把、提粱三种基本形式。

  端把:与流分别安装在壶体的两侧,大多数紫砂壶均采用端把。

  横把:是安装在壶体上与嘴成90度角,圆筒形壶上多用横把。

  提梁:是把的一种特殊形式,安装在壶体的上方,有许多式样,因处于显眼的位置,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还有一种活络提梁,壶身上有系,提梁用金属或藤制作,这种提梁又称软提梁,优点是便于运输包装。

  壶把的时代特征很明显,明代的提梁的环体趋向于浑圆,但用手触摸即会感到提梁的内侧一面是起棱的,以便提握。清代中期则变为扁提梁或六方提梁。明代紫砂壶的端把较大,形式比较舒张;清代前期紫砂壶的端把呈耳朵形,造型变小;清代中期以后的紫砂壶的端把呈倒耳形,有的耳把下部还出现一个小垂饰。

  紫砂流、把、纽与壶身的连接,有明接和暗接两种手法。明接,一般用于低档壶或方形壶上,嘴、把与壶身连接处有明显的界限。暗接,是连接处无明显接迹,与壶身浑然一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紫砂壶的流式、壶把

  紫砂壶的器足

  器足,直接关系到紫砂壶的放置平稳,其设计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紫砂壶的美观,故艺人对器足设计制作十分重视。虽然只将器足分为“一捺底”、“加底”和“钉足”三大类,但在制坯时又结合每一种壶式的特点而有所变化,既多样,又统一,是紫砂壶器足的鲜明特点。自明代中期以来,历代艺人精心制作的紫砂壶器足,已有千种之多。

  “一捺底”,实际上是没有足,是器身的自然结束,为了搁放平稳,底部是向上鼓起的,多用于圆形紫砂壶,使器形简洁灵巧。

  “加底”,因制坯时在紫砂壶坯的底边口上附上一道泥圈而成,故名。

  “钉足”,因紫砂壶宜矮不宜高,故多选用口小底大的器形。为使器形不呆板,趋向活泼,搁放平稳,便采用“钉足”方式,至于“钉足”的具体形状,则与器形相统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