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红”为什么特别珍贵?
祭红葫芦瓶
电影故事片“祭红”在国内外映出后,不少观众对用姑娘的鲜血能够烧成红色大花瓶而感到惊奇。当然,这仅仅是传说而已,实际上用鲜血是烧不成红瓷的。不过景德镇陶瓷名贵颜色釉品种“祭红”一词已被成千上万的观众所熟悉。自古以来,“祭红”是最难烧造的品种之一,就连影片中的那个“祭红”大花瓶,也是由于开拍前屡烧不成,才临时改用另一件“郎窑红”取而代之的。今天烧造一件合格的“祭红”瓷尚且这样困难,更何况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了。在景德镇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在明朝宣德年间,有一天皇帝穿着红衣服从白瓷祭器旁边走过,偶然发现白瓷被染成红色,鲜艳夺目。使皇帝动了心,于是皇帝祭祀天地祖先,并限期交出,误期交不出则将所有陶工投进窑内烧死,为了保命,陶工们日夜试制,屡烧不成。眼看期限已到,陶工们万分焦急。其中有一位老陶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于烈火熊熊的窑膛,以血染瓷便可成功。于是她乘人不备,竦身入窑,众人救之不及,只见一团炽热的白烟升起,突然窑门大开,满窑瓷器皆成红色,大家以孝女精神所感动,故以"祭红"纪念她。故事片《祭红》中“跳窑”的壮烈场面就是据此而来。传说如此逼真而悲壮,充分说明了历史上“祭红”来之不易,据文献记载:明代造鲜红不成是事实,。明朝初期虽然已试制成功“祭红”而且宣德“祭红”也不错,但是到了正德、嘉靖、隆庆三代封建王朝“祭红”频于失传,无法烧出。陶书曾载:“鲜红土未详出何地,烧炼做红器,正嘉间断绝,故嘉靖26年(公元1571年),诏造里外鲜红瓷器,都御史徐栈请转查改矾红例。”所以古代宫廷命造高温铜红不得成功只得改烧造低温铁红应命也是常事,由此也可以看出“祭红”为什么如此名贵。
祭红是中国传统陶瓷产品的佼佼者。是高温颜色釉中的一颗明珠,清项元汴《历代名词图谱》记道:“……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其釉面特点是红不刺目,鲜而不过,釉面不流,裂纹不出。它的别名繁多,有“霁红”,有称“鸡红”或“极红”,其实都是一个品种。由于都是以氧化铜着色而且是一次烧成,外观也相差不太远,所以人们往往错把“郎窑红”当“祭红”,正因为这点,电影《祭红》用了“郎窑红”(因清康熙江西巡抚郎廷极兼督瓷器而得名)来代替“祭红”,以假乱真骗过了千百万人的眼睛,其实仔细观察“祭红”与“郎窑红”无论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烧成温度均有显著的区别,如“郎窑红”呈色极为鲜红,透明度强,具有较大片裂纹,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现象。而“祭红”的红色则较深沉安定,釉面列裂纹,无浮光也没有流淌现象,口底有都有灯蕊边,但它们的釉料组成及工艺情况却比较接近,对色釉富有经验的人可以巧妙地把一缸配好磨细,“祭红”釉变成“郎窑红”釉,有趣的是同时也可以把一缸配好磨细的“郎窑红”釉变成“祭红”釉。
令人更感兴趣的是古人配制“祭红”真可谓不惜工本,象珊瑚、玛瑙、寒水石、珠子、烧料……有的配方甚至真的掺入黄金,可是烧成率仍然很低,原来“祭红”的烧成仍是一门“火的艺术”,也就是说即使有了好的配方如果烧成条件不行,也常有满窑器皆成废品之例。如五十年代苏联搞“社会主义大家庭技术协作”时,其中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等国专家从中国学会了配制“祭红”的工艺,可是他们回国试烧是无论如何也烧是无论如何也烧不出合格的“祭红”,并非配方是假的,而是他们用火的艺术还没掌握也好而致。今天“祭红”仍有不少新的研究课题有待人们去研究解决。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