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作品真伪辨析
2015-07-06 23:00:15 来源:中国文物网 已浏览次
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景德镇所产浅绛彩瓷器在全国风行半个多世纪以后,终于走向了衰落之路,随之又大兴粉彩瓷,取而代之。粉彩瓷画的兴起与盛行,在景德镇产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瓷画专家。30年代,由于瓷板画盛行,以王琦为首的一批画家,他们多以八人合作的形式,画八块长条瓷板组合成一套画屏销售,销路极畅,人见人爱,称之"八友之作"或"珠山八友".
据"珠山八友"当时最年轻的艺人刘雨岑回忆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刘雨岑".但据王大凡说,"其时有何许人、毕伯涛,而无徐仲南、田鹤仙".两人虽然说法不一,但这批画家确实合作画了不少风格各异的精美瓷器和各式瓷板画,成为达官商贾争购的抢手艺术品。1937年,王琦不幸病逝,画家们只好另找当地其他名家递补,虽人员时有更换,但其作品仍是极受人们欢迎的瓷画精品。事实上,"八友"之称乃是一个景德镇优秀的画家群体。据刘雨岑生前说及:"邓碧珊死后,画八块成堂的瓷板画,多找汪大沧配画,还有何许人、张志汤、方云峰等人"."八友"绘画的题材,按王大凡画《珠山八友雅集图》的题记中写有"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八友"的画风与书法款识多追求清代乾隆时"扬州八怪"的风格。可惜这批艺术家多数人去世过早,未能大成。

十位画瓷艺术家各有绝招:王琦、王大凡以画人物为主;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等以花鸟为主;徐仲南的竹石、邓碧珊的鱼藻、何许人的雪景、汪野亭的山水、田鹤仙的梅花均各领风骚,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的陶瓷绘画在国内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当代人们收藏的热点。
正因如此,在暴利的驱动下,近些年来,景德镇一些无良私营厂家,大量滥仿"八友"之作,投放市场,以假充真,骗人坑人,使不少热心的收藏者备受损伤,亦败坏了景德镇当今制瓷业的声誉。
就目前看,十位瓷画家的作品都有仿品、伪作,作伪的水准有高有低,高者一眼初看难辨真伪,低者俗不可耐,不堪入目。去伪取真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如何分辨呢?
一、首先,应对十位瓷画家的真品、精品多看,多上手,摸清每位画家在各时期画作的风格、特点,如耕图、用笔、用色、署名、题记、落款、印章、字体等,找出其技艺的个性、特性与精妙处的规律,熟记于心。若难以见到真品,多看真品的图片或有关书籍亦可,把真的作品看熟了,认准了每位画家的风格所在,就不难找不着赝品的伪装了。
二、看一件瓷画作品与看纸、绢中国画一样,看的规律是:"一字、二画、三印章".对作伪画瓷的高手来说,"仿画容易,仿字难",字是最难仿的,字不对,作品很难看真。其实,画也是难仿到位的。一件名家之作,其功力是不言而喻的。每件作品都能感受到画家的灵气。而仿品与伪作,无论是字或画都是有形而无神,或是连形都相差万里,其真伪叫人一目了然。十位瓷画家的印章亦各有特点,应细细揣摩。如王琦便使用"西昌王琦"四字三重叠空心篆体印,一时难以辨认,有的伪作品不识其意,糊乱涂写,毫无层次,一看印章便知"庐山真面目".
三、看瓷器的制作工艺与瓷画原料。瓷器的制作工艺是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民国时期的瓷胎较坚致,器物胎体的轻重一般较为适中,釉面比较肥润,表面光泽温和,而新仿的瓷器因图厚利,不免处处偷工省料,胎体比较轻薄,釉薄无肥润感,釉面光泽刺眼,成一种死硬的光感,缺乏柔温的气质。正因如此,伪作者往往在器表用化学药物浸蚀,用细砂纸擦弄或用颜料涂抹,这种种手法,只要细心观察,亦不难发现。
绘瓷原料令仿者与原作亦有本质的区别。民国时很多绘瓷原料是矿物料,研磨精细,烧出后颜色鲜艳、厚重,层次感强、光泽度好,手触细腻嫩滑。而现在仿品所用绘瓷原料多用化学配制料或代用品,粗劣不堪,烧出后粗糙无光泽,无鲜艳可言。色阶平淡,没有精神。
总之,作伪者或临摹、或拚凑、或生造,千方百计将赝品打扮成"原作",但只要细心揣摩,仔细分析,多看、多比,总不难找到其蛛丝马迹的。
辨伪实例邓碧珊 鱼藻图瓷板画(赝品) 张沛轩鱼藻图瓷板画(民国时期真品)如上图邓碧珊鱼藻图瓷板画是一幅赝品画。初看觉得画技不错,应该说画者的水准不在低俗之列。但仔细观察画面,右侧水藻中的两条上下同向的鳊鱼与其对面游来的上、中、下三条游鱼的中间较大的一条鱼,此三条鱼构成侧身"品"字形,三鱼与水灌的构图,正是临摹张沛轩先生(民国时景德镇另位画鱼藻图的瓷器画家)的鱼藻图(见上图)。只是作了些小小的改变而已。如张沛轩所作画面左边只画一条鱼,此赝品画成上下排列的大小不同的三条鱼,画面的右上部又增添了同向左下游去的大小不等的五条鱼,画面鱼纹多了,比原作显得呆死而杂乱。赝品的水藻亦画得拘谨、生硬,藻茎似小竹子,硬挺硬挺的,藻端如松针,似乎不是生长在水中,而像生长在陆地上似的(见左下图)。而原作的水藻画有茎无骨,有一种随水飘浮的感觉,时隐时现,很是生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艺术效果,而仿品是达不到这一效果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