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玄机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元青花玄机

  青花是一个非常文学化的名字,极富诗意,中国古代陶瓷中只有它这么浪漫。其它品种无论在它之前还是它之后,都以一种科学冷静的态度面世,与它同时代异曲同工的陶瓷品种“釉里红”也不叫红花,而青花也从不叫釉里蓝。我很久想不明白中国陶瓷品种为何只有青花命名鹤立鸡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牡丹纹花梅瓶(一对)】

  高:42厘米,托普卡帕皇宫收藏

  元青花的蓝釉则是饱满浓厚的蓝色。这对牡丹纹梅瓶则采用了幽静深沉的蓝釉。用肥硕的笔触描画出瓶身主体上的牡丹以及多种纹饰。元代这种色泽的变化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陶瓷固有的审美趣味。

  学者们都希望找到青花的起源。今天,元代青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至正型”为准,优秀的元青花都是这个姿态。有不少学者认为,青花创烧早于元,而起于唐,而起于宋,所以有唐青花,宋青花之说。但问题是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与公认的“元青花”是否一脉相承?在胎土、釉色、纹饰、工艺、造型等要素上,彼与此之间是否存在文化血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汝窑青釉椭圆洗】

  北宋,口径:14.5厘米,大英博物馆藏

  元青花出现以前,蓝色并不是中华文明的传统色调,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不吉祥的颜色。宋釉追求的是自然属性的色泽,注重“雨过青天云破处”的天青色(如上图这件汝窑水洗所示)。

  青花在元代显然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这取决于农耕民族的色尚。我们崇尚红色、黄色。红色是生命,黄色是根本。蓝色,尤其是青花之蓝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审美中过去从未占有一席,我们长久以来视蓝为不吉,佛经中恶鬼有称之蓝婆的,古代乡试用蓝笔处分,称之蓝单;传说中有蓝蛇,其首含毒称之蓝药,药人即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麒麟飞凤蓝釉白花菱口大盘】

  口径:41.5厘米,托普卡帕皇宫收藏

  蓝釉作地,反衬白色纹饰的元代青花大盘,盘面上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麒麟和飞凤。周边围绕着花样繁复的花卉。釉面肥润而细腻,蓝色饱满,吐露着神秘的气息。这样的大盘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为什么青花在元朝能长驱直入?从那之后七百年来,青花一反陈腐的文化观念,或颜色或纹饰,走进中华陶瓷文化长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蓝釉白龙纹盘】

  元代,口径:16厘米,故宫藏

  这种不足20厘米的青花小盘在中国只有故宫博物馆收藏。

  千变万化的陶瓷釉色都是金属呈色。青花之蓝与唐三彩之蓝同为金属钴作为呈色剂,别无二致。只是唐三彩是陶不是瓷,青花是瓷不是陶。陶与瓷在科学上区别极大,烧造的难易差异极大,所以在元青花之前,土耳其等国只可以烧造蓝色的釉陶。

  这些,曾深深地影响过元青花,甚至催发了它的诞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元青花有明确的传承记录,而且这些元青花中有多件为世界孤品,马未都正在仔细研究其中的一件八方葫芦瓶。

  元青花起源

  中国学者大部分认可青花肇始于14世纪中叶或者更早一些。大维德基金会的那对标准器——青花龙纹大瓶的1351年确切纪年不存争议,即便再早,青花也早不过14世纪初,这结论业已达成共识。而在土耳其的文献记载中,钴料作为釉下蓝彩的使用早在12世纪末就进入波斯地区,但它仅使用在釉陶之上,离瓷器还差着一大步。日本陶瓷权威三上次男先生也认为,从11世纪中叶之后,波斯陶瓷对中国陶瓷产生过影响,尤其波斯的白釉蓝彩陶器直接影响了中国青花的诞生。这种由西向东的技术传播显然带有明显的文化融合特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莲池水禽菱口大盘】

  口径:45厘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这件蓝釉反白大盘极为独特,工匠在制作完成后,在整个纹饰上喷洒了一层斑驳细密的色点。这种装饰手法未见于世界其他元青花藏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像蓝釉白花菱口大盘这类作品虽充分表达着伊斯兰文化的色尚,蓝色饱满,但为何并未呈现流行趋势?而青花作品无可争议地成为这种蓝色瓷器的主流,在伊斯坦布尔的参观中,在伊斯兰文化对蓝色的理解上,渐渐让人悟出其蓝色的表现力,疏密,浓淡,内容,都让神秘之蓝不再是简单之蓝。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